更多天气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最新公告: 州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人事任免名单2019-07-04 14:59:08 关于州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案征集工作的通知2018-11-12 10:15:28 关于州政协党组班子暨班子成员征求委员意见函2018-09-20 10:27:44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布尔哈通河记事(3)

发布时间: 2015-06-10 作者: ybzxmsc 栏目: 文化艺术 点击率 :

 

“铜佛寺”的由来

 

    布尔哈通河流过老头沟镇之后,继续在富足的平原上徜徉,不久便进入龙井市的铜佛镇。在延边能够沾上佛光的地名,恐怕唯此一处吧?别看镇子很小,但佛缘非浅,原来其镇名真的与一尊佛和一座寺有关。

    光绪十三年(1887),当地有一个叫姜老五的渔民,他整天在布尔哈通河里捕鱼,他是一个打鱼行家里手,据说从来没空过网。有一天,他把网甩下去,收网时感觉和往常不一样,感到特别的沉。等把网收到岸上打开一看,不觉大吃一惊,原来网到了一尊铜佛。只见那尊铜佛有一尺多高,金光闪闪。姜老五满心欢喜的把铜佛抱回家,出示给同村人看,大家都觉得这事非比寻常,纷纷议论说铜佛突然出现,必有天意,如果接纳不好村里会出大事。于是大家合计,既然铜佛光顾不能没有住所,应该给铜佛修一座寺才好。

    修寺,说说容易,可真修起来,要钱、要工、要时间,可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正当村民们商议给铜佛修寺时,当时的吉林将军长顺巡察边务路过此地。今天的铜佛镇是当年通往珲春边防的必经要地,设有驿站。长顺从村民口中得知了铜佛突然出世的奇事,便命姜老五把铜佛请出来让他看看。长顺一看铜佛慈眉善目,十分精致,果然是世上少有的宝贝,心下十分喜欢。长顺将军利用权势将铜佛带走,他以为这尊铜佛会给自己带来吉祥。

    长顺把铜佛带回吉林后,在将军府后院专门为铜佛修建了一座木结构的小庙,把铜佛放入里面供奉起来。可是没想到自从铜佛进了将军府,不仅没给他带来吉祥和福气,反而带来灾祸频频,从此将军府内开始连连发生怪事。后院经常无缘无故地失火,最后一次失了一把大火,把供奉铜佛的小庙也给烧毁了。就在那天半夜时分,长顺将军做了一个梦,梦中铜佛对他大声喝斥说:“赶快把我送回原籍,否则将军府内还会有更大灾难!”长顺惊醒后,不觉大吃一惊,知道自己做了错事,不该把铜佛占为己有,强行带回将军府,看来是铜佛显灵在警告自己,所以怪事火灾连连不断。于是,他立即差人把铜佛恭恭敬敬地送回原籍,还批了800两银子,作为给铜佛修寺的资金。铜佛送走后,长顺的将军府也从此太平无事了。

    光绪十五年(1889),当地村民用长顺将军批的银子,修建了一座900平方米的寺。占地4.5亩。寺是青砖青瓦,墙门外有两个石鼓,还竖有高高的旗杆,整个建筑十分壮观。竣工后,吉林将军长顺还亲自为这座寺取名为“铜佛寺”。据说,自从建起铜佛寺后,布尔哈通河再也不闹水灾了,这一带风调雨顺,年年丰收。随着供奉在铜佛寺里铜佛的名气越来越大,越传越远,逐渐地这个地方的老地名竟被人们不用和淡忘,而铜佛寺这一寺庙名,渐渐地取代了原来的地名。

历史上的铜佛寺,历经时代的变迁和多次战乱,原来的寺庙早已不复存在了,被人们供奉多年的铜佛也神秘地失踪了。但当地人十分坚信,铜佛绝不会离开它的家乡,随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家乡人们的安居乐业,那尊极具传奇色彩的铜佛,肯定会再次出世,重新回到铜佛镇人民中间来的。

 

 

 

东彊明珠――延吉市

 

    当布尔哈通河流至帽儿山下,只见四面青山包裹着一块盆地,在这块盆地上矗立着一座美丽的小城,河水穿城而过,小城显得更加妩媚,这就是延边州首府所在地,闻名遐迩的东疆明珠延吉市。

    延吉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26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布尔哈通河流域即有原始人类生息繁衍。在延吉这块热土上最早形成族群的,据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们的论证,应为新石器時代到青铜器时代的古肃慎人。到铁器时代,随着各民族的进入,又融合演化出一个新的共同体——沃沮人。上述既是长白山下最早的族群,也是延吉盆地上的先民。随着历史的发展,高句丽、粟末靺鞨人的渤海国,都在延吉市周围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

    1216年,蒙古灭东夏(延吉东郊城子山山城),延吉才彻底脱离了金的管辖;当元朝建立后,延吉隶属于辽阳行省开元路;明代在延吉设“卫”,据考证今延吉市郊小河龙村的河龙古城,即明朝的“爱丹卫”的治所;清时,延吉一带的女真人(满族)多随清军南下,致使人口锐减,延吉几成无人之地;清康熙年间,清廷以长白山地区为龙兴之地,划为十几个围场,严加封禁和保护。延吉一带被划为南荒围场后,虽然经济和人口停止了发展,没想到这一封禁竟然使延吉这块富饶的土地沉睡了200年之久,为后人留下了更为丰富的自然资源。

    直到19世纪中叶,我国山东、河北一带灾民大量流入东北进入延边地区,延吉才慢慢地苏醒过来。而在这期间朝鲜半岛北部连年受灾,瘟疫流行,不断有人跨江越界冒险进入延边,他们也成为近代延边的开发者。当时的延边山林茂密,沃野千里,物产丰富,荒无人烟,是清朝封禁下历经200余年未经开发的处女地。延边大地不仅成为中外流民理想的生存宝地,也因为长期封禁,人烟稀少,边防松弛,给领土扩张野心十分强烈的沙俄以机会,不断地对延边一带进行侵略。到光绪七年(1881年)清廷在珲春增设副都统,统辖延边,抗俄防日,为解决军费问题,开始实行招民垦荒实边政策。由于招垦的需要,在今延吉市地域设置了“南岗招垦分局”,正式拉开了延吉市近代开发史的大幕。清末,当日本占领朝鲜,又把侵略魔爪伸向延边时,清廷在延吉又设立了边务督办,处理边务和防务事宜,延吉一度成为全国和世界关注的地方。

    延吉之称是满语,为野山羊或岩羊之意,由地名可见历史上的延吉野生动物是很丰富的。延吉的旧名很多,流传较广的有,清封禁时称延吉一带为南荒围场,故有“南荒”之称,后又音转为“南岗”。光绪七年(1881年)清廷在南岗设招垦分局,管理当地垦民,形成商埠一条街,故延吉又有“土地局子”、“局子街”之称。延吉招垦设局后,“南冈一带放荒渐广,烟户日稠”(南岗地方今称“清茶馆”,是一处有名的古驿站),此地上空常有烟气弥漫,故又有“烟集冈”之称。后人又有附会说此地盛产黄烟,上市成集故称“烟集”,也算一讲。或说延吉乃皇帝御赐之名,大喜大吉之意;或说是吉林古城向东部边疆延伸之意,才取名延吉的,等等不一而足。

    延吉之称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民国七年(1918年)出版的《吉林地理纪要》所载:“设治驻有延吉、吉强等防军,即名延吉”。据考证,光绪28年(1902年)即设延吉厅,并驻有延吉、吉强军4营。延吉地名的多种起源说,无不纪录着各个时期延边大地的历史风貌和人文色彩。

    一百多年前,山东、河北和朝鲜的灾民流入延吉地域,形成了延吉市最早的开发者。据说,最早定居于延吉的居民在同治9年(1870年)出现于“杨口城”(即盐锅城)附近,即今延吉市东部延边面粉厂东侧。继而在小营子村附近有几户满族、朝鲜族定居,陆续又有30多户居民来此,多为满族和朝鲜族。后来,清廷为管理当地日渐增多的移民,派官兵在今溪洞车站附近安营下寨,从此老百姓习惯上称这一带为“小营子”,小营子地名流传至今仍在使用。

    在清廷封禁延吉之时,就已经有灾民不断地偷偷流入。尤其是朝鲜北部的灾民,由于地理位置上的便利,很早就有越过图们江私垦之事,开始是“朝耕暮归”,后来发展到,“春耕秋归”,“越江定居”。到19世纪中叶,朝鲜由于连年灾荒,百姓不堪重负,灾民竞成群结队地过江耕种,择地而居,有的边境地段“就连朝鲜戍边的兵卒也随同饥民过了江”。

    鸦片战争后,清廷为了稳定东北,保卫边疆,解决东北财政军需等问题,才废除了封禁政策,改为“移民实边”政策,不仅接受了朝鲜移民定居延边,还派员去辽东和关内招募垦民。国家行为的大开发,使延边大地苏醒了,延吉由南荒围场很快就变成了热闹的局子街。据《延吉市志》记载;1881年(光绪七年),珲春设招垦局,其分局设在南冈(延吉),百姓称其为“土地局子”。随垦民剧增,形成街市,包括今光明街、进学街、朝阳街等处均已住满居民。当时在招垦局周围已形成诸多商业网点,人口达4千余人,外加吉强军2000人马驻扎此地,市井颇为繁荣。《延吉市志》又载:1907年(光绪33年)局子街人口1.5万余人,汉族8206人,朝鲜族7236人,共1443户。1929年延吉市人口1.64万人;1943年延吉市人口6.64万人,其中朝鲜族4.34万人,汉族2.3万人,日本人0.47万人;1949年,因战争因素人口减至5.27万人;现在延吉市人口已经发展到30多万人,成为一个中等规模的现代化城市。

    美丽的延吉从远古走来,历尽周秦汉唐,生息繁衍在这块热土上的各族人民,在开发建设延吉中,在扺御外强侵略中,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终于迎来了延吉大地的彻底解放,终于走进了充满希望的21世纪。古老而又年轻的延吉市,像镶嵌在祖国版图上的一颗明珠,在边疆大地上熠熠生辉,她的前途一片光明。

 

 

 

延吉的“墩台”和古“长城”

 

    延边大地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崇山峻岭连绵起伏是延边的地貌特征。布尔哈通河从哈尔巴岭一路下来,落差大水流急,处处有高山拦截,峡谷挟持,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而且在布尔哈通河流域逐渐形成了一块块冲积平原。号称“延吉盆地”的这一块河谷平原,是布尔哈通河流域最富饶最美丽的地方,经过历年历代的开发,终于形成了延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块富饶美丽延吉盆地,像一颗明珠被布尔哈通河轻轻托起,闪烁在四围起伏的青山之中。

    提起延吉市,不仅河清、田肥、城市美,更叫人流连忘返的是延吉市周围的山。城市四围连绵的群山,不仅林木苍翠,岗峦起伏,而且山山来历不凡。延吉市的厚重历史文化,几乎都与延吉市周围的山有关。

    延吉市东郊有一座城子山,从名字上就可以知道这山肯定与一座古城有关。城子山,山是一座城,城是一座山,十分雄伟壮观。经史学家考察推定为发祥久远,兴盛于金代的重要山城。同时又是一座依偎险要地势,城防坚固十分罕见的古代军事要塞。其地理位置的选择和城墙建筑的格局无一不首先从军事需要出发。但城子山山城的军事防御又不是孤立的,历代山城的城主,尤其是最后的住城者东夏国的军事家们,围绕着城子山山城这个保护中心,构建或修复利用了大量的军事设施。现在在城子山周围广阔地域上仍留有众多的墩台(烽火台)等军事工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当然这些重要的军事设施,并不是东夏一个朝代所能修建完成的,而是经过历朝历代传承补充发展的重要军事文化遗产。

    延吉市附近遗存的古墩台,据考证一般始建于渤海时期(公元700年前后)或更早,到了辽金时期仍被沿用。墩台建造多以石块垒砌,有墩基、墩围、台面以及墩台周围的围壕、土墙等。这类墩台是起瞭望和传递信号作用的,都是建在山顶或群山之间的制高点上。围绕延吉城子山山城周围,坐落在延吉市附近的主要墩台,有帽儿山墩台、小墩台、烟集河墩台、大墩台等,其中最典型的是帽儿山墩台。

    帽儿山墩台位于延吉市与龙井市交界处的帽儿山山巅,海拔517,是一处天然的军事制高点。登上帽儿山凭目力所及,可眺望方圆近30公里之广,是当年军事瞭望、通报敌情、互相传递信息的重要设施。经考古人员测定,这处墩台的原墩基直径约15,高约3,墩顶直径68。在墩台北部20处有一渤海建筑遗址,南约50凹地上亦有一处,可能是当时驻军的营房。这座墩台与西北延吉市公园内的小墩台、东北原新安乡的大墩台遥相呼应,共同拱卫着延吉地区的心脏腹地――城子山山城。以今天的观点来评价,在当时的军事力量和通信技术条件下,这些军事预警系统、防卫工事的设计和建设,对地形地物利用的科学和实效,不由得不令今人叹服。

    与墩台相关的古代军事设施,最重要的莫过于古“长城”,这里说的古“长城”,不是东起大漠西至山海关的万里长城,而是绵延于延边大地上的古“长城”。延边的古“长城”究竟有多长?它的起点和终点在何处?始建于什么年代?关于这些方面,目前还是没有彻底破译的谜。

    至今,我们发现的古“长城”遗迹,多蜿蜒于延吉、龙井、和龙三市的崇山峻岭之间。延吉市北部山区的古“长城”,现在所能见到的残迹多为土筑,也有石筑或土石混筑,大部分地段修筑在山脊一侧,部分地段跨越山岭、峡谷和河川。根据目前调查发现,古“长城”西自和龙市八家子镇丰产开始,经西城、龙门、再经龙井市的细鳞河、桃源、铜佛、朝阳、八道、延吉市的烟集、龙井市长安镇磨盘山村(城子山山城附近),东至长安镇鸡林北山,总长达100多公里。如今古“长城”多已颓败湮沒,断断续续。在古“长城”左右两侧,还发现了数十座古墩台遗迹,这些墩台各依据有利地形而建,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些墩台就是当年的瞭望台或烽火台。古“长城”总的呈弧形,守卫着海兰江和布尔哈通河广大肥沃的盆地,构成了一个十分壮观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工程。

    目前,延吉古“长城”的考古调查尚未完结,它的起点和终点尚不清楚,它与珲春境内的古“长城”(又称珲春“边壕”、“边墙”)有沒有联系,尚待进一步调查和论证。关于延边古“长城”的年代问题,学术界也有多种说法,有的学者从古“长城”围绕着金末东夏国南京城子山山城,认为是东夏国“长城”;有的认为是渤海遗址;有的认为是高句丽所修。1986年,延边博物馆从延吉市北部清茶馆附近的“长城”、墩台基土断面上,采集的木炭标本,作碳14测定,其结果是距今约1500多年。由此可见,这些谜一样的历史遗存,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古老神秘得多。

 

 

 

吴禄贞和戍边楼

 

在延吉市布尔哈通河右岸,延吉市政府(原延边州人民政府)大院北侧,有一座古雅而端庄青砖黛瓦的二层古楼,现在的延吉人都称其为“道尹楼”,或“戍边楼”。其实此楼只是原有一大群古建筑物中幸存的唯一一座。原建筑群最初的名称为“吉林边务督办公署”,清末民初为东南路兵备道公署,后又改为东南路观察使公署,1914年再改为延吉道尹公署。

现在尚存的被时人呼为“戍边楼”或“道尹楼”的这座古建筑,虽是原来建筑群的一角,但它却原原本本地保留了清末边务督办公署的风貌,是延边近代史的最重要的见证,也是延边目前尚存的唯一清代的古建筑。

原“吉林边务督办公署”建筑群,据记载占地29公顷,分南北两个大院,有房屋221间,现存的这座楼是旧址上的原南大楼,原公署建筑群始建于光绪34年(1908年),建楼人是清末著名的爱国将领、对延边历史有着特殊贡献的辛亥革命党人吴禄贞。1907年清政府在延吉成立“吉林边务督办公署”,吴禄贞初任帮办,后任督办。  

当年吴禄贞受命到延吉督办边务时,为了和日本侵略者进行长期、坚决的斗争,苦心筹建了吉林边务公署建筑群,作为外交斗争、军事斗争和边务管理的指挥中心。督办公署于1908年竣工,当时又被称为“戍边楼”。原建筑群已经不存在了,但至今尚存的南大楼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风貌,并成为当年吳禄贞率部调查“延吉边务”,粉碎日本“间岛”阴谋,保卫边疆领土的实物见证。

吴禄贞(1880年—1911年),湖北云梦县人,1897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第二年赴日本留学学习军事。在日本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参加了兴中会。19007月曾回国内参加反清起义,失败后又赴日学习。1902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国,被赞为留日诸生中“士官三杰”之首。光绪33年(1907年),吳禄贞随新任东北三省总督徐世昌赴奉天任军事参议。当时正值日本侵略者以“间岛问题”为借口,挑起了边境纠纷。19077月,吳禄贞前往今延边图们江中朝边防一线“调查吉林界务”。

当年吴禄贞带领六名测绘先生到吉林查阅有关延边的资料, 然后经敦化、延吉到珲春,从图们江入海口起溯流而上,着手进行实地测量,绘制边防地域地图。他们沿图们江溯流而上,一路测绘直至江源长白山。从长白山下来后,又经长白山腹地夹皮沟等地回到省城吉林,跋涉2600余华里,历时73天,终于完成了边界勘查任务。在此基础上,吳禄贞又参考各国地图,翻译外国资料,收集日本、韩国的历史记载,并根据中国的史书及历史文件资料的纪录,绘制出延边地区第一张五十万分之一的《延吉界务专图》。又历时4个月广征博引地编撰出了10万余字著名的《调查延吉边务报告书》,全面辑录了延边地区的地理、历史和边境资料,用确凿的事实论证了延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在调查边务期间,吴禄贞在延吉与日本侵略者“汉城统监府间岛派出所”(驻龙井)所长斋藤季治郎不期而遇,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中。吳禄贞大气凛然,据理力争,寸土不让,大挫了斋藤的锐气。此后吳禄贞被任命为陆军正参领帮办(后升为督办)吉林边务,来到延边专权处理中朝边务,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吴禄贞到延吉就任后,一是抓紧部署边防,并组织人力逐段勘测延边全境及中俄、中韩交界各处,绘制地图;二是在延边边防11处重要垦民集居地设立派办所,选派干练人员负责管辖延边各地朝鲜垦民各项事务,与日本间岛派出所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三是派出巡警深入朝鲜垦民之中,揭露日本侵略者的“以保护韩民”为借口,实为奴役广大垦民,侵犯我主权,强占我国领土的阴谋。

19071116,吴禄贞与斋藤再次举行界务谈判。吴禄贞据理驳斥了斋藤的“图们江北应否属清属韩,两国政府正在交涉,不可决断”的谬论。义正词严地指出:“图们江为清韩天然国界,有两国历史旧时志书图说可证,各国无不周知,日俄战争以前,满韩地图、地志及韩国之国图,亦皆以图们江为界,历历可考,数百年来,从未变更。”并严正地指出。“至今日之交涉及贵国无端生事,非国界真有不明也。”给斋藤以迎头痛击。在后来艰难的边务谈判和斗争中,终于挫败了日本人的阴谋和挑衅,取得了边务斗争的初步胜利。

吴禄贞到延边任职第一年后,曾一度调离边务帮办的岗位,赴京外交部专门筹划与日本进行国家间的边界(中韩边界)谈判准备工作。19095月,根据与日斗争需要,他被提升为“延吉边务督办”,重回延吉主持边务工作。他曾作诗抒志:

“烽火鸡林戍,筹边二度来。春风吹细柳,塞月照墩台。虎节黃金印,骊歌白玉杯。登楼望长白,处处阵云开”。

吴禄贞第二次就任边务督办后,他深谋远虑为防日本侵略,上奏清政府建立了新军一镇(师),自兼镇统(师长),以加强防御力量,作为同日本继续斗争的有力后盾。所谓“间岛问题”,历经两年多的交涉,最后日方不得不承认延边是中国的领土。19094月,在北京中日签订《图们江清韩界务条款》(即“间岛条约”),明确写上了“中日两国政府彼此明确,以图们江为中韩两国国界”的条文。我与日在图们江边务斗争中取得胜利,首功当属吴禄贞。

吴禄贞在延边不仅挫败了日本侵略者的“间岛”阴谋,捍卫了领土的完整;还筹建了边防指挥管理中心——戍边楼;扩建部署了边防军;在各要地设置管理分支机构帮办所,加强了边民的管理,极大地巩固了边防。在经济上,吴禄贞也与日本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在延边任职期间,曾果断地查封了内奸与日本人勾结的天宝山银矿;拆毀日本设在龙井至三合边境公路的路标;筹划修筑了数条公路;还拨款为朝鲜垦民子女办学校;在延边边务管理和经济建设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后来,清政府觉察到吳禄贞有“革命嫌疑”,怕其实力扩大尾大不掉,在中日(韩)签订了图们江边界条约后不久,便以经费拮据为由,撤销了延吉边务督办公署编制,调吴禄贞回京。回北京后的吴禄贞,经革命党人出巨资运奇谋,利用吴的干才和声望及清廷要员的腐败,经多方运作,吴禄贞被任命为保定新军第六镇统制,掌握了清新军的一部主力。

191110月,武昌起义爆发,率兵驻石家庄的吴禄贞,与山西督军阎锡山暗中组成燕晋联军,吴任总指挥。正准备起义策应南方,夹击北京,一举推翻清廷时,不幸被袁世凯派人将其秘密刺杀于石家庄火车站。

吴禄贞牺牲后,孙中山万分悲痛,给予他极高的评价,称吴禄贞是“盖世英杰”,其死对革命带来的巨大损失是“百身莫赎”,并为之亲撰悼词。吴禄贞在石家庄被害的噩耗传到延吉,延吉各界数千民众聚会悼念。中华民国成立后,延吉民众还在现今戍边楼的西隅建立了一座“吴都护祿贞去思碑”,后移至延吉公园。“九一八事变”后,该碑被日本侵略者所毀。

当年吴禄贞受命督办边务,挫败了日本侵略者的阴谋,为国家为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不仅仅在布尔哈通河畔留下了历史风云的见证——戍边楼,也在中国近代抗御外侮的斗争史上,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当年边务督办公署楼落成时,吳禄贞曾即兴赋诗一首《戍边楼落成登临有感》,至今读来仍令人荡气回肠感奋不已:

“筹边我亦起高楼,极目星关次第收。万里请缨歌出塞,卅年磨剑笑封侯。鸿沟浪静金瓯固,雁碛风高铁骑愁。西望白山云气渺,图们江水自悠悠”。

 

 

 

延吉的桥

 

当美丽的布尔哈通河由西而东从延吉市中心穿城而过时、延吉市便分成了河南、河北两个区域。而在河北这个区域里,烟集河(现已改名延吉河)从北而南来与布尔哈通河相会,又划出了一个河西区,两条河把延吉市城区划分成了三块。河水给城市带来了清秀的灵气,使小城显得更加妩媚动人,可是也给交通带来了不便。于是,便有了桥。横跨在布尔哈通河上和烟集河上的桥,古往今来不断地由少变多,并由窄变宽,无不纪录着延吉市的荣辱兴衰和发展变化之历史。

据史料记载,延吉市最早的桥于宣统六年(1909年)2月开始修建,是由边务工程局监督承修的布尔哈通河桥(即河南桥现新改扩建后更名延吉大桥)和烟集河桥(今公园桥)。布尔哈通河桥原名为“延平桥”,初建时为木结构桥梁,长240米,宽6米。19347月被洪水冲坏后,曾架设临时性木桥搭接维持通车。从1935年起,盘踞在延吉的日伪当局从军事战略需要出发,两年间在延吉市共架设了两座永久性桥梁,即延吉桥(河南桥)和公园桥。公园桥建成于19365月,长81米,宽9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延吉桥(河南桥)于19368月竣工通车,桥长240米,宽12.9米,也是钢筋混凝土结构。

从历史到现在,延吉桥(河南桥)一直是连接延吉市南北两个城区交通的咽喉,它的使用功能和重要地位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在延吉桥的历史上,最惹人注意的却是一个关于桥的离奇故事,即日本人逼迫“赵聋子”买下延吉桥的天下奇闻。这个故事虽然荒诞离奇,但却是事实,“赵聋子买桥事件”,作为日本鬼子欺侮延吉人民的一件恶行,一直流传至今。

“赵聋子”真名赵广滋,辽宁籍人,16岁时辗转到延吉经商,自幼耳朵致残听力极弱,人送绰号“赵聋子”,可他却是一个商业天才。1909年,赵聋子以财产抵押贷款,从南方贩回绸缎500匹,投到延吉挣了大钱。第二年,赵聋子经营的“聚生和”商号,把服装买卖做到了东三省各大城市,又发横财。1928年,赵又办起“广生长”油坊,日产豆油达500余公斤。后来赵又搞房地产开发10余年,当年在延吉市的局子街、进学街、朝阳街和安图县明月镇等地,共有4大片房产,在延吉和安图,上至官吏下至百姓无不租住其房。赵聋子成为延边首富之后,却具侠义胸怀,常常仗义疏财,接济贫困。赵聋子做了许多善事,在延吉民间颇有美誉。

“赵聋子”是怎样和延吉桥发生了瓜葛?这得从头说起。1936年修延吉桥时,“赵聋子”就曾捐资8万元(整个工程费为17.23万元)。事过八年之后,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战场上已到了末日,盘踞在延吉市的日军为强取资财补充军费,眼睛就盯上了延吉首富“赵聋子”。

有一天“赵聋子”被传到了“间岛公署”,日经理官祖父清江水逼迫赵出资30万元买下延吉桥,为“大东亚圣战”出钱效力。“赵聋子”明知这是日本人想敲竹杠,可又不敢说不买,便推脫生意不景气,无法拿出30万元巨款。祖父清江水听后,马上抓起电话找来警察课长来整治“赵聋子”。警察课长出面后,立即威胁说,如不买下延吉桥,便以妨害“圣战”论处,处以死刑。而且执行的方法是将其绑在延吉桥上,桥下放上炸药点燃,连人带桥一起炸上天。“赵聋子”仍然以没有那么多钱为由相拒,于是被扣押,一时吃尽了苦头。

日本人扣押赵聋子后,又转而采取威胁赵聋子家人的手段,赵家害怕末日临头的日本人狗急跳墙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只好破财保命买桥。想尽办法凑出30万元巨款,送到“间岛公署”,才把赵聋子赎了出来,日本人要炸延吉桥的事,也就此不了了之。到了当年的9月,日本战败投降,延吉随即被解放。几个月前凶恶一时的日本人早已逃之夭夭,延吉桥得以完好保存,这是否与赵聋子买桥有关,应另当别论。但日本鬼子以炸桥杀人相威胁,逼人“买桥”勒索钱财的恶行,却为延吉桥的历史添上了一段令人发指的内容。

当年的延吉桥今天已经不复存在,原桥虽经多次拓宽改造,桥的两端及河堤都增加了许多建筑设施,变得异常优美和实用,但它担负的交通任务日益繁重,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延吉桥旧桥已难以承载时代的重负,终于退出了布尔哈通河的历史舞台,被彻底拆除与更新。现在,在原址新建的更加宽阔优美的新桥已于2012年竣工,为奔腾不息的布尔哈通河这匹骏马,配上了一个宏伟壮丽的“雕鞍”。市政经广泛征求延吉市民意见,大家赋予这座新桥一个新名——延吉大桥。

由于时代的进步,城市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布尔哈通河上只有一座桥的状况,早已成为历史了。横跨布尔哈通河的新桥不断出现,1976年在延吉桥的上游建成了249.2, 19米的延新桥。1984年在延吉桥的下游又建成了长249.7, 19.51米的延东桥。紧接着在延新桥上游,又建了延西桥;再建了更加宏伟壮观的天池大桥。近年,在延吉桥下游又新添两座大桥,其中一座还是横跨河流和铁路的公铁立交桥。如今,在延吉市区内已有7座大桥横跨在布尔哈通河上,南北交通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展示着延吉市发展的规模、速度、繁荣与活力。

说到延吉的桥,还要提到的就是烟集河上的公园桥,这座老桥随着城市的发展需要,早在1977年就已拓宽了一倍多。2001年延吉市政府又投巨资,作了第二次拓宽,一座更宽更美的大桥诞生了。在烟集河汇入布尔哈通河处,迎宾桥的下游,又凌空飞起一道彩虹,一座钢架悬索结构的大铁桥——延虹桥,横卧在两河交会处,不仅将东西两段沿河公路连在一起,而且延虹桥特有的现代结构,橘红色的色彩,与楼群、河水相映,更为延吉市增添了一道绝美的风景。

横卧在布尔哈通河、烟集河上的一座座大桥,就像一道道彩虹,气势飞动夺人。延吉市的老桥不断增宽,延吉市的新桥不断出现,它们不仅纪录着延吉市发展变化的历史,还展示着延吉市奔向美好未来的步伐在不断地加大加快。

 

 

 
   
 
上一篇:布尔哈通河记事(2) | 下一篇:返回列表
 
 
 
 
州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人...
2019-07-04
关于州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案征集...
2018-11-12
关于州政协党组班子暨班子成员征求...
2018-09-20
州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
2018-09-11
州政协2017年度部门决算报告...
2018-08-10
 
  更多>>  
 
 
  更多>>  
 
如何当一名合格的政协委员 3...
2014-10-29
如何当一名合格的政协委员 2...
2014-10-29
如何当一名合格的政协委员 1...
2014-10-29
佛教概论 5...
2014-10-29
佛教概论 4...
2014-10-29
 
  更多>>  
 


Copyright ©2010 www.ybzx.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政协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委员会
吉ICP备06005931号(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技术支持:延吉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