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协建言

政协建言

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2-20 14:06:26

 

 

州政协十一届五次

会议专题论坛材料

 

 

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

   

          ——我州“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及相关对策建议

  

金英虎

 

 

留守儿童问题是在劳务经济不断发展中出现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

延边是吉林省对外劳务经济在组织规模等方面最发达的地区,也是目前吉林省“空巢家庭”青少年问题突出的地区。由于青壮年人口的大量流动,留下大量寄托在祖父母或远亲近邻家庭甚至独守门户的单、无亲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

当前,我州有留守儿童约5万余名,占全州学生总数的30.5%。其中朝鲜族21,633名,占朝鲜族学校在校生总数的53.9%,个别县(市)达到60%以上。留守儿童比例的居高不下,给学校教育带来一系列问题和压力,成为制约我州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多年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成长教育问题,安顺书记、龙熙州长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动员全社会力量,全力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在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州及县(市)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自2003年以来,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在全州建立了10所“学生之家”,配备专兼职教师,对单、无亲学生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并通过建立“留守儿童”教育档案、落实教师包保责任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搭建“留守儿童”与监护人、教师、同学沟通的平台等有效方式,保障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但是,面对长期居高不下的“留守儿童”群体,要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仅靠教育部门是远远不够的。“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参与,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我州“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州留守儿童问题是劳务经济国际化、市场化、城乡一体化这一社会转型过程中多种矛盾冲突的综合性表现之一,是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朝鲜族居多。多是出国劳务家庭子女,其中大部分是朝鲜族。二是数量大、比例高。部分学校“留守儿童”的比例超过60%或70%,个别班级达到90%以上。三是留守期长,反复留守。由于出国劳务人员在境外滞留期少则4-5年,长则8-9年,且多次出境。留守学生的监护人、监护家庭变动较大,监护质量难以保证。四是经济条件相对优裕。境外打工人员劳务收入较丰厚,变相刺激了学生的超前、过度消费。从“留守儿童”的现状、特征及背景成因进行分析,我州“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存在以下几个瓶颈因素和制约因素,需要在今后的改革和实践中予以克服和化解。

(一)对留守儿童现象的认识存在偏差。随着“留守儿童”比例长期处于高位,“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很多情况下确实面临学业容易受阻、沟通行为不顺畅、过早暴露在复杂的社会环境等不利因素。但社会和舆论,包括一些教育专家在内,在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时往往过于偏重于这一群体的亲情缺失、监管不力、学业障碍、缺乏自律等不利一面,简单地与学习差、自卑孤僻、逆返心理严重、人格发育不健全、犯罪率高等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我认为这种教育的认识偏差,对实施正确合适的教育和管理有弊无利。

首先,像学习差、自闭内向、逆反心理重、早恋斗殴甚至违法犯罪现象,在非亲情缺失家庭子女身上也并不少见,历史上很多不良社会问题高发、频发的敏感期并不完全与“留守儿童”数量高位期吻合。“双差生”并不完全是留守儿童。相反有很多单、无亲“留守儿童”通过自身的努力、自立自强和教育的引导成为了品学兼优的合格人才,走进了北大、清华等高等学府,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一份子。

其次,我州“留守儿童”已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很高,而且这一趋势短期内很难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只凸显其身上存在的种种不足与问题,而忽视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具有的良好向上的潜在能力与愿望,这样的教育和专项工作从起点上就是失败的。把多数学生放到教育的对立面,客观上对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殊无益处。

第三,“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过去曾经引起热议的其他社会问题一样,它也必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如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娇生惯养、自我中心意识过强、脆弱叛逆而引起全社会关注和担忧的独生子女问题一样,当时这些“非主流”的一代与现如今的“留守儿童”何其相似!因此,单、无亲“留守儿童”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但不能大惊小怪以至于过了一个“度”,更不能盲目地“关怀”和“干预”。目前,“留守儿童”身上表现出的问题,更多是青少年在生长发育敏感期内产生的对社会认识不清、自我意识崛起、叛逆性增加等引起的问题,个别的有不同程度的“催化”与“加重”。我们的工作,应从“留守儿童”的特点、规模、群体效应出发,理性全面地分析、研究问题,给这一现象作正确的理论定位。不能简单地把他们当作一个特殊群体、弱势群体来对待,要把他们放到当前的社会发展、教育现场实际,放到“中小学生”、适龄青少年这一大盘子里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以工作的整体推进,促进特殊问题的化解。

    (二)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围绕“留守儿童”教育社会各界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成效并不是很高,特别是长效性差的问题难以解决。“学生之家”整体运营情况不佳,截止目前全州入住学生人数仅为452人,不到留守儿童总数的1%。传统的结对帮扶、捐资助学、专项教育活动等实际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传统的教育模式一开始就把“留守儿童”作为帮扶对象,处于被“关怀”、“教育”的被动位置,缺乏平等自由的沟通理念,容易闭塞孩子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疏通引导功能不强,无法从根本上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如果以前我们的工作过于强调了“关怀”、“帮扶”、“管理”、“再教育”的话,今后我们应把重点放到“平等沟通”、“疏导引领”、“体验教育”上,广泛开展基于学生兴趣爱好的课余活动、体验式教育等。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4+1”培养模式,就是坚持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途径,科学系统地培养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与发展,这种教育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三)资源投入不足,教育环境不佳。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的场地、器材、经费、专业人员等资源严重不足,开设的教育课程比较单一、形不成规模和特色。社会资源对学校的开放程度远远不够,对学校、师生开放的机制制度还没有形成,学生参加文体活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本很高。社会舆论、学生家长对教育的认识不尽一致,过分关注孩子的文化课学习,忽视甚至反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二、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重视和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子孙后代负责、对民族负责的大计。切实解决当前我州留守儿童教育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我们要建立“领导重视、政府统筹、教育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舆论导向”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工作环境与氛围。

    (一)领导重视。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为关系到边疆社会稳定、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改善青少年成长环境。全面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工程,强化党委、政府的主导责任和各职能部门职责,统筹领导和协调全州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制度,各级党政一把手和主管领导要定期听取“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情况,及时研究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校工作出了问题、事故,领导要主动承担责任,为教育撑腰,解除校长们的后顾之忧。建议有关部门制定限制夫妻双方同时出国的法规,义务教育段只许夫妻一方出国。

(二)政府统筹。制定出台关注“留守儿童”的政策措施,加大学校文化环境、学习生活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对中小学寄宿制学生的补助力度,减免其食宿费,加大对“特困生”的扶贫助学范围和力度。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家长合理负担的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经费解决机制。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发生的必要的消费如交通费、午餐费、住宿费等不能列入学校收费更不能视为乱收费。    

(三)教育主导。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利用课内外活动时间,以“沟通、疏导、引领、体验”为主线,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探索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各中小学在放学以后安排1-2节课外活动,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条件、愿望,参加各类体育、艺术、科技、娱乐体验等活动,满足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也可以借鉴韩国的“放学后学校”教育模式。要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加强研究和设计,广泛组织学生到各类教育基地、社区、田间地头去学习锻炼,达到校内、校外活动资源的相互补充与相互完善。要主动与社会力量联手,探索周末、节假日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及文体活动的途径。    

(四)部门合作。要加强各职能部门间的有效协作力度,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的长效机制和合力的形成。政府要协调公安、劳动、司法、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开展对青少年发展情况的专题调研,认真研究和制定留守儿童教育的政策措施,积极谋划对外劳务输出的行业分工和质量提升,规范出国劳务行为,在预防犯罪、权益保护、劳动用工等诸多领域,发挥协同作用,加大保障力度;完善校园周边文化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维护治安秩序,多渠道延伸司法保护职能,实行监护预警制和失范追究制,提供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等法律服务,确保家庭困难留守子女获得应有的社会救助;加强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对有困难、有情绪困扰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和排解,提高留守子女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社会参与。建立社会资源向学校学生开放的机制制度,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资源要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体育、艺术场馆要设学生专场,引进学生一卡通管理方式,免费或按成本价向中小学生开放。各专业协会和院团、艺术家、教练员,每年要拿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到学校,传授和普及其专业技能,培训学校的专业教师,强化社会团体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社会公益责任感和荣誉感,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空间和内容。

(六)舆论导向。要加强媒体宣传力度,积极宣传我州“留守儿童”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宣传留守子女自强精神和优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树立典型,总结经验,努力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要大力倡导和宣传学生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正确导向个案与全局的关系,不能“一早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更不能“因噎废食”,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被圈养的一代”。要正确认识和导向学生的“消费”与学校“收费”的关系,不能一味地把学生在校内或在集体活动中产生的个人消费,算做学校的收费行为,也不能以制止乱收费的名义限制或抵触学生参加各种教育活动。要规范信息管理,不能因个别人甚至别有用心的人的一个或几个帖子全盘否定或推翻学校工作及学生的各项活动。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和前途命运。加强和改进“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是全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我们要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营造人人关心支持青少年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设优良环境和条件的社会风尚,把我州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边疆的巩固和谐、繁荣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