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天地

文史天地

封建王朝对长白山的封祭活动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6-17 15:34:38

 

中国古代的封祭神山行为,是中原汉族人最先发明的。

到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至泰山,在山顶摆坛祭天为“封”,在山下祭地为“禅”,规模浩大威严,把自古以来的“封禅”之典推向了高峰。从始皇帝起,历朝皇帝几乎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

古之帝王们的封禅祭祀活动,都是在为数不多的名山举行的。长白山作为东北的神山,满族人的发祥之山,历来受到北方民族的重视。在长白山举行的封祭活动,不亚于天下其他诸名山名岳。

早在两千多年前,长白山下满族的先民勿吉人,就已经把长白山尊奉为神山而加以祭祀。后来,长白山被雄踞北方的金国封为神和王,明朝后为长白山继建庙宇,清朝继封长白山为神山。

对长白山有史可查的正式封祭活动,当从金代的女贞人开始。据《金史·志礼》记载:在大定十二年(1172年),认为长白山是王室兴起之圣地,应该高度尊重和供奉,封一名号,并建庙宇加以祭祀。当年12月经金国的有关各部门奏请皇帝批准,正式封长白山神为“兴国灵应王”,并为其建庙宇。从此正式开始了由国家负责操办的对长白山的祭祀活动。两年后庙宇落成,接着又制定了关于封祭活动的仪仗、乐器、物品、服饰、封祭活动礼仪及程序要求等。从那时起,金国的帝王们对长白山的祭祀活动就像中原王朝封祭五岳一样,持续不断。

在金国封长白山神为“兴国灵应王”的同时,还以皇帝的名号发布了一篇《册文》告示天下。其《册文》诚惶诚恐,毕恭毕敬地颂扬了长白山的神圣和伟大及与金国命运的关系。皇帝在该“册文”最后几句道:“今遣某官某,持节备物,册命兹山之身为兴国灵应王,仍敕有司,岁时奉祀。于戏!庙食之享,亘万亿年。惟金之桢,与无极,岂不伟欤。”(大意:现派官员携带仪仗供品,前去封立长白山神为“兴国灵应王”,并命令专职部门负责每年的祭祀活动。啊,对长白山的祭祀供奉要传至亿万年,而大金国的命运也将与长白山一样,永远存在!)

当金朝第六代皇帝完颜景继位时,对长白山的祭祀活动的盛况达到了顶峰,对长白山的尊奉升格,把长白山重新封为“开天弘圣帝”。长白山自此由神又变成了帝,祭祀中使用对等皇帝的最庄严隆重的礼仪,举行上千人祭拜的宏大场面,每年春、秋择吉日举行,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可谓盛况空前。

到了明朝,朝廷对长白山的祭祀和开发,也是十分重视的。据史料记载: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一月,命内务府官员张童儿筹备率明军远赴长白山考察之事。第二年正月十九日,张童儿率骑兵1500人从辽阳正式出发,三月十五日到达长白山下,今安图县之旧县城处安营扎寨。

之后,张童儿亲率骑兵1000人,从安图旧县城出发,向长白山前进,行进到一个叫罗南木的地方,开始砍伐原始森林,准备木材建造长白庙宇。据考证,罗南木在长白山北侧,即现在的安图县二道白河镇西北的宝马村所在地——宝马城。长白山庙宇建完后,由当地女贞人僧侣看守,并设置了管理机构。明朝宣德三年(1429年),长白山庙的僧人绰失班还曾千里迢迢入朝献贺谢恩。宣德七年(1433年)、空德八年,长白山庙僧人绰失班又曾连续入朝汇报工作。由此可知,当时朝廷对长白山的祭祀活动掌管得十分紧密。

到了清朝,朝廷继续对长白山开展祭祀活动。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派内务大臣吴木纳前去考察长白山,第一次没有成功。第二年六月吴木纳又率众官兵200余人进入长白山老林,伐木开道,历时一月,终见长白山,并登顶考察。

同年八月,吴回京奏道:“上以发祥之地,奇迹甚多,山灵宜加封号。”后经内阁礼部批准:“封为长白山之神,岁时享祀,如五岳焉。夫封山之典,肇始唐虞。国家龙兴所自,然至今无知所处者。睿虑周详,穆然念祖宗所由出,专官访求,备历险异,卒光大典,以答神庥共享,天必致灵贶。宜哉。谨摭原疏,辍葺为记,用志千万世无疆之盛云。”意思是说,朝廷正式封长白山为“长白山之神”,年年供奉祭祀,就像祭祀五岳神山一样……

康熙帝时,对长白山重视有加,曾发表“御制文”,文中论道:五岳之中泰山为龙,而其他四岳为虎,而泰山之龙从何而来,从对山海的测量考察后,认为泰山的龙根龙脉,实发源于长白山。“长白山之龙,放海而为泰山也……”康熙的御制文可谓旷世奇文,但却真实地反映了长白山在帝王心中是多么神圣和重要。到雍正帝时,正式确定每年春、秋两季择吉日祭祀长白山,祭祀活动多为内阁官员或辽、吉、黑地方大员们代表皇帝行祭。直到1909年,末代皇帝溥仪登基后,还效仿先帝们的行举,派人赴长白山找到“天女浴躬处”(传为满族发祥地),刻石勒铭,举行祭祀,“以昭敬重,而垂不朽”。

长白山被历代皇帝们视为神山圣地,封祭活动持续不断。然而长白山地处偏僻,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给历来的封祭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此便有了遥拜望祭的行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小白山望祭活动。

公元1682年,年仅29岁的康熙帝走马关东,亲临吉林城巡视。在未进城之前,康熙帝率随从官员、后妃等家人,在城西一条小河旁,在无坛场、无祭殿的条件下面向长白山的方向行了三拜九叩的大礼,举行了一次露天、简易的望祭长白山的仪式。望祭结束进城后,康熙帝还就此事写了一首有名的五言律诗《望祭长白山》:

“名山钟灵秀/二水发真源/翠蔼笼天窟/红云拥地根/千秋佳兆启/一代典仪尊/翘首瞻灵昊/岧峣逼帝阍”。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吉林将军常德为解决皇帝祭拜长白山的困难,主动提出在吉林造一处望祭场所。雍正帝御批到:“呈遥对长白山西北方向,兴造牌楼二座,祭器楼二楹,正殿五楹。”同时,在祭殿西北山窝间,为望祭用设“小白鹿苑”一处。在正殿中神案上,供有满、汉两种文字合璧的“兴国灵应王之位”神牌位一个(“兴国灵应王”即清对长白山之封号)并以长白山中盛开的铃兰花作为清朝“国花”。

这一年,朝廷命盛京陪都官员负责监造,吉林府出工出料建起了小白山“望祭殿”。日常管理由吉林将军负责,春、秋两季举行拜祭活动,为大祭。平均每月初一、十五,由吉林将军,副都统轮流拈香一次。从“望祭殿”建成后,小白山便成了清廷望祭长白山的神圣场所。

公元1754年,清乾隆帝东巡吉林城,率众臣及眷属在小白山举行了规模空前的望祭活动,并由他本人宣读了《祭文》。其实清朝皇帝在对长白山的祭祀活动中,从未真正地登上过长白山,就是到吉林城的小白山进行“望祭”,也次数有限。每年的两次“望祭”大典,多由陪都盛京内务府的大员们代祭。当太平天国起义发生后,清朝皇帝再也无心东巡,小白山的望祭活动就全都由他人代行了。

辛亥革命后,吉林小白山望祭处辟为百姓的游览胜地。公元1934年,溥仪在日本侵略者的扶持下,当上了满洲国的儿皇帝后,就在这一年,溥仪仿效先皇们煞有介事地来到吉林小白山,对遥远的长白山进行了一次回光返照般的遥祭活动,成为历朝封建皇家对长白山祭拜活动的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