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天地

文史天地

迁移中国与定居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8-09 08:59:13

 

 

   1890年,崔友三与其子崔明录、崔云山、崔明淳、崔明哲以及女儿等一家人从朝鲜咸镜北道稳城郡渡过图们江,来到中国延边的沙得村(现今延吉市小营镇的新丰村一带)。崔友三之子崔振东将军,于19207月,立下了卓越功勋。

 

2~KP]V{~[TE{]NFDX8EU1)9.jpg

(崔振东将军)

 

   朝鲜北部地区的边民们大批迁居延边一带是从19世纪60年代伊始。这个时期朝鲜北部地区频发自然灾害,又陆续发生田政、军政、还谷之三大文乱;尤其还发生了把朝鲜同清朝开市所需的费用承担给老百姓的事情。这些成为北部朝鲜边民大量迁移中国的主要原因。由于当时又经常发生旱涝灾害,朝鲜北部地区众多农民失去土地,转为流民,饿殍遍野。于是饥寒交迫的咸镜道、平安道居民为了谋生冒着越江之罪,越过图们江和鸭绿江来到中国东北。1860年,根据《中俄北京条约》,俄罗斯占领沿海州地区,他们为了开发沿海州,大力欢迎朝鲜人的迁移。清政府也顺应这一形势,解除了对延边地区的封禁政策,开始实施移民实边的政策。1881年,清政府在延边的珲春设立了“招垦总局”,又在南岗、东五道沟等地设立了“越垦局”。

    这一时期,朝鲜越垦民大力开发延边地区。1880年在会宁部司洪南周的默认下进行的庚辰开拓,便最具代表性。那时延边住着数千名朝鲜人,他们开垦的土地总计可达2000多亩。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许可了朝鲜人的迁居及垦荒,欲令朝鲜人归化入籍。于是吉林将军从1882年开始强迫朝鲜移民归化入籍,欲行像清朝人那样剃头留辫,穿满人服装的政策,即剃发易服政策。后来朝鲜人移民延边的数量急剧上涨,清政府于1890年开始把图们江北岸宽四五十里,长700里的区域定为韩人专垦区域,又设四堡三十九社,建立了朝鲜人管理体系。即清政府在图们江北岸分设了镇远堡、安远堡、绥远堡、宁远堡等四堡,又下设39个社,124个甲,415个牌,继而把朝鲜人编入其中。这一行政区带有掌管朝鲜移民的户籍、土地、租税等地方官厅的性质。以此清政府在延边地区定位了可居住朝鲜人的空间。就这样,1890年在图们江以北,海兰江以南的广袤地区形成了朝鲜人居住地域。

   崔振东将军一家移民延边的19世纪90年代,崔振东将军延边一带的朝鲜人村落主要局限在临近图们江的

茂山、会宁、丰城等江对岸。然而到了1900年,朝鲜人村落的分布扩散到南岗、北岗、西岗、嘎呀河等内地区域。移民的聚集之地原本局限在钟城、稳城、会宁、庆兴、富宁等地,到1900年,则出现了扩散到六镇以南的镜城、明川、吉州、端川等地的趋势。这一时期朝鲜族村落的规模大约达到30-50户。图们江上游一带的山区,村落的规模达到20余户,顺流而下,渐渐到了中流平原地区村落的户数就达到50多户。在这个时期,清政府认可了剃发易服的朝鲜人移民的土地所有权。由于这种关系,剃发易服的归华朝鲜人领到了清政府分发的土地,生活比较宽裕,然而大多数朝鲜人只能成为清国人或归华朝鲜人的佃户,生活只能维持生计。崔振东一家移民初期的生活也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率领一大家族移民到延边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崔友三为了养活一大家族人,首先归化入籍,然后在东南路边务工所汪清县督察局就职,又让长子崔振东将军成为占山虎许春彬的义子。

   如崔友三通过归化入籍获得土地,又逐渐在汪清县凤梧洞一带购买荒地,开始扩增自己的家产。崔振东跟随义父许春彬迁居到汪清县石岘一带后,他们父子二人经常出入于汪清县公署。汪清县公署发现崔振东不仅聪明智高,而且汉语和朝鲜语特别流利,因此任用他为汪清县公署土地管的通译。

    这个时期汪清县公署把县内的荒地以方与井为单位大量减价出售给人民。不过大多数朝鲜人因为没有归化入籍而无法得到土地所有权。就算是归化入籍的人民,由于没有充足的资金,也无法购买荒地。在这种情况下,朝鲜人移民筹措资金,以中国地主或归化入籍的朝鲜人地主的名义购入荒地,再按照每人投资的比率分得土地,即以佃民制的方式得到土地,如此一来无数朝鲜人移民成了名义地主的佃民。在当时,这种佃民现象只盛行于延边地区,直到伪满洲国建立之前,未归化朝鲜人大体上都以这种方式得到了土地。

    一方面,当时的中国“占山户”们虽然占有不少荒地,但无力开垦。正当此时有一大批朝鲜人从朝鲜涌入中国,又在人生地不熟的这片土地上无处落脚。这为当时因以“占山”得势而占有大量土地的中国地主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中国地主虽然选好了淳朴勤劳的朝鲜移民,但只因土地使用权,便定下了如果得不到归化入籍朝鲜人的担保就不把土地租给朝鲜人移民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早早归化入籍并在汪清县公署土地管做通译的崔振东将军越来越发挥了他的作用。汉语和朝鲜语都特别流利的他,在那些移民来的朝鲜农民购入土地或租赁土地的时候,帮他们与中国地主打交道,充当中介人或以自己的名义为他们做担保。

    1916年,崔振东将军被任命为汪清县春化社垦民事务小沙长。从这时起崔振东将军直接参与朝鲜人移民买卖或租赁土地的事务,积极帮助他们早一日建设自己的家园。这个时期崔振东将军召集了来自稳城、明传一带的朝鲜人,以自己的名义在凤梧、石岘等地购买了很多土地,从而在这一带成了德高望重的名义地主。

    崔振东将军从小就拥有与众不同的气派,五六岁便气宇轩昂,意志超群,街坊邻居都说他继承了父亲崔友三严谨的性格。

    据说崔振东将军的身材虽然不高大,但力大无穷,无人能敌,一人多高的地方他能一跃而上。在凤梧洞,他组织军务和督抚。军训的时候,独立军战士们赞他是“枪法好、训练有素、能喊口令”的好将军。传说崔振东将军一喊口令,震得二十里凤梧沟地动山摇,草木皆栗。这些故事都足以说明崔振东将军拥有超群的体质。此外,据说他从小在语言方面也拥有超群的天赋。“占山户”许春彬收他为义子,以及来到中国没几日就能说流利的中国话的事实都能够说明这一点。

    崔振东四岁那年,曾在稳城郡汉文学堂读书,后来又曾在既是贵族又对汉学造诣极深的父亲崔友三那里温习了汉语。崔友三是一位爱国心极强的人,他经常训导崔振东将军成为一名为民族与国家之将来而奋斗的人,不遗余力地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爱国者。

    崔振东将军童年生长之地咸镜北道稳城坐落在距离图们江边不远的地方,离钟城、会宁、庆源等地也非常近。稳城等咸镜道北方六镇是早在高丽时代的名将尹将军、朝鲜时代的金宗瑞、南怡将军等英雄人物的故事热传的地方。父亲崔友三经常用这些爱国将领的武勋之谈教育崔振东。崔振东将军正是在父亲如此严谨的教导下逐渐具备了将来成为一名抗日运动家的民族意识。

    据说虽然崔振东将军从小便学习汉学,但相对于儒教经典或史书,他更喜欢阅读有关军事方面的或英雄人物的书籍。童年的他尤其崇拜南怡将军,发誓将来要成为像南怡将军那样的爱国忠臣。南怡(1441-1468)是15世纪朝鲜的一名勇猛将帅。他风采过人、身材高大、性格豁达、行动机敏。他在17岁那年参加武举,金榜题名成为武官,后来又英勇退夷、安定北邦、功绩显赫,26岁就荣升为统领全国军事的兵曹判书。南怡在镇守北方的某一天,无法抑制火热的爱国衷情,于是写了一首汉诗:

             白头山石磨刀尽,豆满江水饮马无,

             男儿二十未平国,后世谁称大丈夫?

 

    这首诗道出了南怡将军壮怀激烈、慷慨豪迈的心声。这也是崔振东将军从小不仅喜欢读而且还经常用来激励自己的诗句。

    崔振东将军喜好阅读《水浒传》、《国演义》等小说,阅读《孙子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等兵书,广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从而培养自己的坚强意志。尤其在中俄战争时期,崔振东将军目击了日俄威胁朝鲜的状况后,更加提高了在拯救国家与民族的事业中勇于先锋的民族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