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天地

文史天地

无源的移民史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8-08 14:59:34

 

   我的祖先何时迁入长白地区,是怎样继承传代至今在长白县无人知道,只知道我的父亲是在长白县十四道沟长大成人的。

   我的祖父李亨在是187110月生,祖母叫廉琴玉。祖父是一位有名望的中医,他同时也是一位风水先生,写得一手漂亮的水笔字,在十四道沟一带威信很高。按照朝鲜族习惯,祖父同老大家住,一家八口人。我父亲于192910月从朝鲜返回十四道沟时,我头一次见到祖父母。当时,祖父已是57岁的老人。我八岁那年冬,住祖父家上学,每当祖父出诊回家的时候,总是喝醉腿疼,叫我踩小腿,我用一只脚踩时不过瘾,叫我使劲,我就扶着墙壁用两只脚踩,他又说疼,叫我轻一点,不久就睡过去了。那年冬天我经常给爷爷踩腿。我九岁时祖父过60大寿,现在拿出那时摄的照片一看,祖父比现在的同龄人衰老的多。

 

U_K[TNHCT@00[_XCRNY[SFV.jpg

(鸭绿江上游集安朝鲜族居住地)

 

    据父亲说,他于1922年结婚,婚后分家,定居在西干沟子河口对岸,江边的小山村。第二年,靠亲戚关系,移住到朝鲜北青郡星岱面昌盛里的小山村,这是只有三户人家的山沟。1924330日我出生。1927年妹妹明月出生。

    我四岁的时候,再次投靠亲戚,搬到端川郡新满面古城里崔化德,那也是小山村,在山沟山坡上散居着一些农家。我家附近有二三户人家,我家是单间草房。那个地方都是山地、薄地,产量低,种了两年都解决不了口粮问题。所以,1929年初冬,我六岁时又搬家。父亲背着三岁的妹妹明月,母亲背着不满周岁的弟弟承洙,我走路,一家五口人起程了。第二天,跨过鸭绿江来到长白县十四道沟里祖父家,祖父母头一次见到孙子孙女很高兴。那个时候,在十四道沟有伯父家、四叔家,还有很多亲戚家。因我年幼,记不清了。

    沿江一带地租高,最低也是对半分。种了一年地,还给贷粮,又不好租地。沿岗一带地租低,有三七开、四六开。新开地三年不交地租,到了三年地主报县衙升科手续,收租、纳税。我家无奈选择住岗上,租地主马xx的地,在二道阳岔安家落户。亲戚们上去仅用三天的时间就盖了一间霸王圈,打一铺炕,很快就搬进去了。那个时候,在二道阳岔居住的只有三家人,有地主的代管人姓朱的单身汉,是个有小辫子的老头和他的侄子,还有金兴烈一家(叫姐夫),加上我家才有四户。和姐夫家租一头牛耕种。主要是种大麦和土豆,种少量的小麦和黄豆。小麦秋后换钱用,黄豆用于做大酱,酱油也自做。岗顶上缺水,我们就在沟旁挖了一口小井,水量很少,又有红色的小虫子,水质很差,一到冬天就吃雪水。主食是大麦、土豆。几乎天天吃大麦土豆饭,菜是大酱汤和泡菜。做土豆包子或压冷面是最好的饭,全家人都想吃土豆包子一类食品,但是做不到,因为它费粮食,怕翌年缺口粮,所以尽量节约粮食。那个年代,最大的愿望就是吃饱,不是吃好。姐夫家里有碓房,母亲几乎天天去捣米。我们全家五口人,夏天穿自制的麻布衣,不知还有背心、裤衩之类的衣服。到了冬天穿棉衣、穿草鞋。因为缺线麻,穿椴树皮鞋。父亲会打草鞋,而且手快,早晨起床,与做饭同时开始打草鞋,开饭前打完一双鞋,不耽误穿新鞋出门。

    农用的袋子、绳子都是椴树皮。装大麦之类的粮食用自制的粗线麻袋,仓库也是霸王圈,里边分四五个格,抹泥,从场院里一袋一袋背来倒进去就可以。运土豆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用树条编的筐;一种是用椴树皮袋子,尽量不用麻袋,以防损坏。家里只有两床旧被,没有任何家具,连衣柜也没有。在墙上插两条杆子,作为行李架,在锅台边墙上插两条杆子作为碗架。

    农民吃盐也是一大难题。食盐是专卖品,在十四道沟设盐管所,盐官穿与警察同样的服装,经常到农民家检查盐票,所以,买一两斤盐,把发货票好好的保存起来,应付检查,人们都上朝鲜走私,背来食盐,藏在坑洞里备用。

    1930,祖母回故乡探亲的时候,领来丧失父母的少女,作为五叔的童养媳。三年后结婚,他们也来到二道阳岔安家落户。我家新盖了两间霸王圈自己住,原来的一间房给五叔。以后,前后搬来金兴烈的弟弟金兴律,二姑家也搬来,还有姓金等三家也前后搬来,到1935年,已形成了居住十余户的小山村了。

    1935年秋,抗联二军六师师长金日成的先遣部队进入长白山筑建密营,司令部设在黑瞎子沟,后方为红头山。翌年3月迁住黑瞎子沟。一军二师师长曹国安的部队也同时进驻长白山密营。六师的活动范围为长白县,二师是临江县内。抗日联军进驻长白山之后,与散居在山村的农民建立了鱼水关系。广大农民支援军粮、军需物资。伪满统治者为了隔断人民与抗联的关系,于193610月,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和朝鲜总督南次郎在图们会谈,作出强化集团部落化的决定。从19378月,在长白县实行集团部落化的措施,勒令散居在山村的农民限期内一律按指定的地点进行归屯,倘若误期,则进行驱赶并放火烧毁房屋,而且以“通匪”论处。那年,有依靠的人返回朝鲜或沿江一带,无依无靠者去指定地点定居。广大贫苦农民放弃了自己的家,各奔他乡。进住指定归屯点的农民,白天筑城墙,晚间盖自己的房子,抽空去秋收。在十四道沟管区内,只设天桥沟、腰房子、桃泉里三个归屯点,所以,多数农民搬到沿江一带或返回朝鲜。

    十四道沟屯筑建石头墙,按户分担任务。我家父亲不能劳动,我跟母亲天天出工完成负担的任务。我家没有口粮,在十四道沟维持不了生活,所以依靠姑父姜是勋,于19383月搬到了天桥沟,租地主姜东的地,又贷粮,多数地是自己开的撂荒地。父亲的身体还没完全恢复,我成为主要劳动力了。我跟表哥边贞弘 ,表哥的堂兄姜律模一起种地。铲地各铲各的,铲地用短把锄头,腰痛的受不了。大麦地好铲,但土豆地用锄头培土很难铲。为了不荒地不肯休息,天天出工劳动,耳闻人家说我是天生的干活人,心里非常难受,但无可奈何。

    我的祖父抱着不把老骨头埋在异国他乡的愿望,于1938年春 举家迁回朝鲜故乡去了。后据传来的消息,祖父母和大爷夫妻前后都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