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天地

文史天地

布尔哈通河记事(1)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6-08 15:00:32

 

 在广袤富饶的延边大地上,有一条美丽的河流从她的怀抱里深情地流过,蜿蜒在崇山峻岭中,徜徉在城镇乡村间。在世代延边人心中留下了一浪又一浪的动人故事;在漫长历史岁月里写下了一波又一波的隽永篇章。这条河流就是发源于延边,又在延边完成自己全部流程、古老而又美丽的布尔哈通河。

 布尔哈通河沿途流经重重的高山、茂密的森林、富饶的平原、繁荣的城市和村镇。时光若水岁月如歌,勤劳、勇敢、智慧的延边人在它的两岸,留下了世代繁衍不息开拓奋斗的足迹,积淀了丰富的历史与璀璨的文化,形成了布尔哈通河流域灿烂的文明和厚重的历史。布尔哈通河流域,是我们延边地区开发最早,最为富饶的地域之一。

 清清的河水哺育着两岸的万物和人民;清清的河水又记录着两岸曾经发生过的动人故事和仍在向前发展着的灿烂文明。让我们溯流而上,从源头上打开这部历经千万年而奔流不息的历史长卷,去倾听布尔哈通河给我们讲述的精彩故事吧!

 

 

河源记事

 

 

 布尔哈通河,在金代称作星星水,是图们江水系中的一条非常重要的二级水系。布尔哈通河的名字是一句满语,意为丛柳。从它的名字可以想见,过去的布尔哈通河的两岸,是长满了茂密的柳树丛的。在柳树丛覆盖下的两岸,水草丰茂,禽鸟成群,野兽出没,那种苍莽旷野的原始风貌,是多么令人神往。如今的布尔哈通河两岸,早已是丰饶的耕地连着繁华的城镇乡村,虽没有了从前的自然神韵,但如今欣欣向荣的现代风采,又是多么令人陶醉和自豪。

 布尔哈通河昔日的面貌早已不见了,但它那古老的名字依然流传至今。不过对当今延边的青年人说布尔哈通是“丛柳”的意思,他一定会惊讶,为什么给这么美丽的河流起这样一个不贴切的名字?因为无论如何他也想象不出,在先人眼中那无边无际柳树丛遮盖下的布尔哈通河的原始风貌。

 布尔哈通河发源于安图县与敦化市交界的哈尔巴岭,哈尔巴也是一句满语,意思是肩胛骨。此岭海拔1054,森林茂密,山势险峻。在岭上有一道天然隘口,由海拔726728的几座山峰相拥构成。正因为有此天然隘口通道,从前通往边疆的古驿道就从这里攀山越岭,现在的长图线铁路和图乌公路也从这里艰难通过,地形十分险要。隘口两边的陡山,远远望去很像人的两个肩胛,也许前人因此而为这道大岭取名哈尔巴的吧?

 提到哈尔巴岭和布尔哈通河的名称起源,在民间传说中却另有一种说法。布尔哈通河发源于哈尔巴岭东麓的一片生满塔头墩子草的沼泽地,它从无数条涓涓细流缘起,又逐一汇聚着哈尔巴岭沟沟壑壑的山泉小溪,很快就形成了一条清秀美丽的小河。这条小河缓缓地流淌,就像从哈尔巴岭大山心里流出来的一样。哈尔巴岭大山不仅从心里流出了一条清秀美丽的小河,还从心里流出了一连串美丽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英俊勇敢的满族少年叫哈尔巴,一次在大酋长举行的骑射比武盛会上,他以超人的本领夺得魁首,并赢得了大酋长女儿布尔哈通的私下爱慕。兩人相爱了,但由于宿怨和偏见两人的爱情遭到大酋长的反对。大酋长欲加害哈尔巴,危急时刻,布尔哈通机智地救出了哈尔巴,并跟他一起逃到哈尔巴部落, 他们结成了夫妻。在后来哈尔巴部落与大酋长的战斗中,哈尔巴为保护自己部落的旗民,免受大酋长使用魔法的杀戮,他不怕牺牲,勇敢地站出来,祈求“五道神”把自己变成一道大岭,在关键时刻挡住了敌兵的进攻。大酋长又施魔法使用火攻,想烧死躲在岭上密林中的哈尔巴部落人。这时布尔哈通也勇敢地站出来,祈求“五道神” 把自己变成一条大河,来抵挡敌兵和妖火。当妖火眼看扑到林前时,山岭下突然裂开一条充满了河水的沟堑,挡住了妖火和敌兵,哈尔巴部落旗民得救了。当战胜大酋长后,人们为了怀念这对勇敢献身的英雄,就把这岭命名为哈尔巴岭,这河命名为布尔哈通河。

  美丽的传说为布尔哈通河增添了许多浪漫色彩, 然而历史却在布尔哈通河的发源地哈尔巴岭上,留下了许多厚重的遗迹。哈尔巴岭自古以来就是从吉林省省城到中俄中朝边境古驿道上的要冲,也是清朝珲春副都统所辖沿图们江边防地区与内地的交界处。清末,著名的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的德政碑就建在岭上,原德政碑是一组,有大碑四通,小碑若干,现只存大碑两通。

 清光绪15年,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升任黑龙江将军后,当时的延边军民为颂扬他在珲春任上时建树的功德,于第二年为他建立的。原碑建在岭上古驿道两旁,道北大碑正中楷书“德威丕著”四个大字,右上款为“钦命吉林帮办边务事宜镇守珲春副都统升任黑龙江将军法什尚阿巴图鲁恩宪依公德政碑”。碑的左款和碑后的铭文记载的是立碑者文武官员25人的名衔,并附有书丹者、刻制匠人的名字。

 上款中的“法什尚阿巴图鲁”是清廷封给依克唐阿的荣誉封号,是一句满族语,意为“诚勇”。另一通大碑原立在古驿道南侧,碑的右上款与“德威丕著”碑的右上款相同。只是碑的正面是一篇较长的碑文,记叙了依克唐阿守卫治理珲春边防地区(包括今延边及黑龙江部分地区)的辉煌业绩。依克唐阿在珲春任副都统时,曾协同钦命勘界大臣吴大澂与沙俄谈判交涉边务,争回了被沙俄强占的部分领土及一些主权,划清了中俄东部边界;又在练兵备战,戍边拒俄斗争中作出了贡献;关于他在延边地区保境安民,发展生产诸方面的政绩,在德政碑碑文中给予了很高评价。综观依克唐阿的一生,及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仍可称作爱国将领,他是延边近代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

 抗日战争中,哈尔巴岭的崇山峻岭又成了延边抗日健儿出没的营地和战场,有一次重要的战斗就发生在这里。193552,我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军(抗联前身)二军一团5连,在哈尔巴岭东麓布尔哈通河畔,今大西村附近铁路两侧设伏,成功地伏击了从日占的朝鲜开过来的202次国际列车。战斗中击毙日军30余人,俘获日伪高级军政官员17人,缴获20万元伪币和大量棉布粮食等军需物资,哈尔巴岭伏击战当时轰动中外。

 布尔哈通河这部历史长卷, 当我们开始阅读它的第一章时, 就有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让我们伴随着它那欢快的波浪一路走下去, 尽情地感受它的风采和丰富吧!

 

 

 

流经第一县——安图

 

 

 布尔哈通河从哈尔巴岭的源头淙淙而下,很快就形成一条丰满的大河。它流经的第一县是安图,河水横穿县城而过, 并在城南与东来的长兴河, 西来的福兴河欣然相会,挟三河之势,摇身一变形成了水势颇大的布尔哈通河。在这三条河流千万年的运作下,在安图境内的布尔哈通河河谷,造就了三片肥沃的河谷小平原,即亮兵、明月、石门三片河谷小平原。这是安图县重要的粮食产地,近代繁华的安图县城就依托这些肥沃的土地而崛起,而发展。

 安图县城虽然不大,却山环水绕,灵气飞动,生机勃勃。更由于多条河流、道路在繁华的县城中心交织相会,所以被某些堪舆高人青睐为“群龙聚首”的风水宝地。因为这里首先有一条北来南去的布尔哈通河,清凌凌地穿城而过,被视作领头之龙。县城中心的二龙山,与经城而过的布尔哈通河相伴相依,形成县城的一处景点。二龙山是一道突兀而立的石壁,横卧市区,就像两条苍龙在舞动,故称作两条石龙。布尔哈通河在二龙山前,又与两条水龙即长兴河、福兴河聚首。在二龙山下还有两条土龙相会,即图乌、明长两条干线公路,在这里南北东西十字交叉。另外在这里还有一条与山、路、河穿插交织在一起的铁龙,这就是长图线铁路。因为在这狭小的地界上,竟然有如此多伟岸峭立的石山、通灵清秀的河水、活力贲张的公路、铁路,再加上由此而带来的众多的公路桥、铁路桥和公铁立交桥,所以安图县城被人叹为“八龙聚首形胜地”,成为众人眼中的独特风景。

 安图县地处布尔哈通河上游延边的腹地,又被称作长白山下第一县。安图县历史悠久物产丰富, 但由于清朝封禁长白山广大地区,故设治较晚。近代日俄战争后, 日本吞并朝鲜, 进而觊觎延边的领土, 捏造出“间岛问题”的大阴谋,由最初朝鲜垦民越江开荒的江心洲岛,进而捏造扩大发展,编造出南间岛、北间岛、东间岛等无中生有的谎言。后来竟把凡是朝鲜垦民所到之地皆称为“间岛”,并妄言这些地方都是主权未明的领土。甚至有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御用学者出于为日本帝国主义扩张野心制造舆论,竟把作为中朝界河的上游图们江,妄指为发源于哈尔巴岭南麓流入布尔哈通河的土门子河, 提出应以这条小溪为中朝界河。按此论就连安图县的大部分区域, 都应从中国领土中划出去。

 当时任东三省总督的徐世昌有鉴于此, 主动“筹措固边”, 于光绪33年(1907)派出著名爱国将领吴禄贞沿图们江至长白山进行边务调查,与日本展开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光绪34(1908)又委派刘建封等人, 勘吉奉两省界线, 重点调查长白山边境地区的地理与人文,以配合中日间的边境斗争,并作好设治开发的准备。宣统元年十月(190912)继任东北三省总都督锡良奏请朝廷在今安图县全境范围内添设县治。同年12(19101)获准, 命名“安图”,意为“安定边陲,保护图们江界”。安图县第一任行政长官是刘建封,最初的衔称叫“设治委员”,后改为县知事。当时县城设在“娘娘库”,即今安图县松江鎮,从此具有保国界安民生意义的安图县诞生了。安图县成立时属奉天省长白府,民国时期归辽宁省直辖。1946年安图解放。19497月县城从松江迁至明月沟即现址,文革中又经两次反复搬迁,现安图县县城定址在明月镇。

 安图设县已近百年,尤其是解放后, 经济发展迅猛, 人民安居乐业, 依托长白山丰富的自然资源,已经建设发展成一个集农业、林业、矿产业、山林特产业、旅游服务业于一体的现代化的城市。有川流不息的布尔哈通河作证,安图县的明天会更美好。

 

 

 

长白山文化博览城和安图县奠基人刘建封

 

 布尔哈通河流经安图县城中心, 在其右岸南北东西公路铁路交错咽喉处,近年来崛起了一座气势恢弘的历史文化之园——长白山文化博览城,但这绝非那种柳绿花红、殿阁楼台的旅游景点。当你踏进博览城中,你会惊讶地发现,博览城竟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大书。书里凝聚着至今人们所知的,关于长白山的自然历史、人文历史、民俗风情。长白山文化博览城是一个浑朴自然、沐浴在阳光风雨中的庞大露天博物馆。

 博览城入口处横卧着一块天然巨石,上面镌刻着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写的“长白山文化博览城”城名榜书。博览城中心矗立一座标志性雕塑,象征着长白山主峰、天池水和三江源。长长的青铜甬道,是长白山有史以来最庄严的编年大事记,肃穆厚重、古朴雄森。一路走来俯身阅读,不由得肃然起敬,仿佛从苍茫的史前走入现代,令人思绪万千。浮雕看廊则是一道宏大的花岗岩雕成的长白山人文历史史诗般的长卷,史前传说、历史事件、民俗风情,历历在目、栩栩如生,这也是国内少见的人文景点奇观。最令史家、书家和游人注目的是园内的长白山碑林,碑林集中了古往今来长白山地区所有重要的碑碣摩崖石刻文字,虽然多数为复制品,但其精彩程度和所承载的文化历史信息,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

 沿着碑林宽阔的缓坡梯阶上行,有一尊身着清朝官服的高大塑像,耸立眼前。只见其人相貌清癯,目光睿智,手握书卷, 正气凛然, 正居高眺望着前方日趋繁华的安图县城。此像塑的就是安图县的奠基人——刘建封。

 刘建封原籍山东, 清朝末年的附生, 奉天候补知县。光绪34(1908), 受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之委派。勘奉、吉两省界限,兼查长白山及三江之源。他用4个月时间踏遍长白山的山山水水, 查清了长白山江岗全貌和三江之源;为长白山16座山峰命名;写出了《长白山江岗志略》等多部关于地理、历史、资源、民俗文化方面的著述;还留下了大量歌颂长白山的诗篇;为考察长白山资源、为安图设治和今后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所以,刘建封被后世称为科学考察长白山第一人,安图县的奠基人。清宣统元年(1909)12月安图设治, 刘建封为第一位设治委员, 后改为县知事。他在位二年, 发展经济、普及文化、保障民生、修史编志等,政绩显赫。

 刘建封思想进步,倾向革命,很早即加入孙中山组织的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 刘建封虽身处北国偏僻一隅,势单力薄,但他革命热情高涨,无所畏惧。立即以实际行动响应革命,在安图县勇敢地举起反清义旗,并率先成立了“大同共和国”昭示天下,与南方革命相呼应。同时革命立场坚定的刘建封,又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大同”,并把自己三个孙子的名字分别改为:“平民”、“平权”、“平等”,以示革命的热情和决心。由于北方是清廷的后方腹地,小小的安图孤立无援,在后来清廷派重兵围剿,刘建封率部抵抗,虽取得过伏击小胜,但终因孤立无援寡不敌众,起义失败。起义虽然失败,但刘建封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志向始终不变。安图起义失败后,刘建封离开安图,直接投身到革命活动中,他曾被孙中山委任为中国革命党东三省首任支部长。

 刘建封不仅胸怀革命大志,而且学识过人才华横溢,诗书画倶有颇深造诣,一生有许多名作名著传世。他曾在广州黃花岗72烈士墓前立碑, 铭刻自撰长诗《九哭黄花岗》以志悼念;1925年他曾在上海主办《野语》杂志。西安事变前后,他在天津法租界主办《渤海日报》,进行反蒋抗日宣传。蒋介石获悉后下令查封其报, 并派人刺杀刘建封, 幸而未遂。刘建封在《被难自述》一文中写道:“予为政治革命, 垂四十年。其间抄家两次, 引渡两次, 通缉七次, 悬赏逮捕两次, 监视两次, 驱逐三次, 受审十一次。艰难备至屡濒于死,然从未伤及发肤。今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予竟被狙, 致伤头部数处,创甚剧, 而卒未死者, 委之曰命可也, ……天变地变, 而我之救世主义不变, 此予之本性使然……”天津被日寇侵占后, 日本人曾带着文件前去请求刘建封承认伪满洲国, 并许之高官,请其出面为日伪效力。刘建封大义凛然,不为所动,他当着日本人的面, 把文件撕得粉碎, 严词拒绝, 表明了他坚定的爱国主义立场。刘建封于1952年在济南病故, 终年88岁。他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尤其为安图县的设立和开发, 为认识长白山和开发长白山, 奠定了基础,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今天,安图县人民在布尔哈通河畔, 为这位开县奠基人、科学考察长白山第一人——刘建封, 立此巍巍塑像, 不仅表达了人民对他的敬仰和怀念, 而且期望着他的不朽功勋和崇高精神,就像这流经安图县境内的布尔哈通河一样, 永远奔流不息, 传向远方,传向未来。

 

 

 

 

延边最古老的居民——“安图人”

 

 当蜿蜒的布尔哈通河就要告别安图县城,流向南郊峡谷最窄处的石门山时,清清的河水沿着石门山不情愿地甩了一个大弯,徐徐不愿离去。原来它要在这里给我们讲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发生在26千余年前,延边最古老居民在石门山上繁衍生息的故事。

 说到石门山这个名字,还有一段不凡的来历。其实,这座山原名叫“土门岭”。清光绪末年,占领朝鲜后的日本帝国主义,开始觊觎我延边领土,边防告急时刻,爱国将领、著名的辛亥革命志士吴禄贞受命赴延边督办边务,不辱使命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间岛”阴谋,巩固了边防,保卫了边疆领土的完整。

 当年吴禄贞率队由奉天经吉林一路向延边走来时,正逢夏日酷暑,鞍马劳顿,路经现在的石门山口队伍暂作小憩时,发现驿道边一块路名碑石上刻“土门岭”三字,原来这道岭的地名为“土门岭”。吴禄贞突然想起,这恰与日前出吉林不远经过的一处地名相同,竟然都叫“土门岭”。熟谙军事地里的吴禄贞立即想到,在这通往边陲重要的驿道上,怎能有两处相同的地名,如果将来涉及边务大事岂不生出麻烦。而吴禄贞此来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有测绘边境地图之重任。所以他决定为安图的土门岭改一个名字。他根据横在布尔哈通河河谷间这道山岭多石的特征(此岭是石灰石山,后来安图县曾在此建厂开采),就更名为“石门山”。后来还在岭上驿道旁重立一地名石碑,由吴禄贞亲笔所书“石门山”三个楷体大字印刻碑上。从此,石门山成为岭名和乡镇名,一直沿用至今。

 布尔哈通河流过石门山峡谷的咽喉之处后, 整个河谷又豁然开阔起来,这里有山有水有平原。石门山酷似天然屏障,坐北朝南,窩风向阳。可以想见,远古时期这里动植物资源一定会十分丰富,这是一个非常适合古人类生活居住的好地方。

 20世纪60年代,在布尔哈通河右岸的石门山上, 考古学者发现了延边地区迄今已知的最古老的人类遗迹,那些在这里生存,留下各种遗迹的古人,被考古界命名为“安图人”。“安图人”当年住的洞穴就在石门山上, 是在二级阶石灰岩中形成的。1963年初,该洞穴由安图县石灰厂工人在採石时发现。同年5, 吉林省地质局勘测大队, 东北地理研究所和吉林省博物馆等组成联合发掘小组, 对遗留的洞穴堆积进行了清理。当时虽然沒有发现石器, 但在共生的动物化石中, 获得了一枚古人类牙齿化石。1973年到1981, 考古人员又分别对洞穴残留遗迹作了两次清理。在从1973年对同山另一小型洞穴内发掘的剖面看, 石门山遗迹自上而下有明显的4层堆积, 考古发现十分丰富。

 据考古者报告,石门山古人类居住洞穴遗迹,最上层是棕灰色含砾沙土, 11厘米, 中含有大量的野马, 马鹿等动物化石;其次是灰黄色亚黏土, 该层厚61厘米, 动物化石比较丰富, 有披毛犀, 野马 东北野牛, 马鹿等;再次是棕灰色亚黏土, 51厘米厚, 含动物化石较多, 有野马, 东北野牛,狍子等;最下层是棕绿色含砾沙土, 9厘米厚, 偶见野马等动物化石。根据各层化石分布和小型洞穴剖面分析, “安图人”牙齿化石,有可能产生在前一洞穴内的灰黄色或棕黄色黏土层中。

 “安图人”牙齿化石,是右下第一前臼齿, 保存完整, 已经石化。该牙齿咬合面的釉质磨损较重, 牙齿质已经暴露。咬合面磨损程度相当现代人的四级磨损程度, 估计该齿属于中年人。从牙齿的形态结构和与之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来分析, “安图人”应当属于智人类型的古人类。

 根据“安图人”洞穴堆积中,出土的猛犸象,披毛犀化石的碳14测定, “安图人”生存的年代距今约26千年。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后期, 应属旧石器时代。从出土化石看, 与“安图人”共生的哺乳动物共有101619, 其中除4个绝灭种外, 其余大部分为现代尚存在的属种, 从此可以看出当时这里的动物资源非常丰富。其中有些动物化石的表面留有被砍砸的痕迹, 说明这些动物是“安图人”猎获的。

从洞穴地层中的孢粉组合分析看,当年这里曾生长着茂盛的草原和森林。据专家推测, 旧石器晚期, “安图人”居住的附近地区, 气候是比较寒冷的, 比今天要低摄氏5度。但由于附近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仍然为他们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们可以想象, 当时“安图人”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 为了防御野兽和与大自然斗争, 他们以血源关系为基础, 结成群体,居住在天然的石灰岩洞穴里,靠集体能力从事着各种生产狩猎活动。从洞穴中出土的化石看, 他们捕获的动物有猛犸象、披毛犀、野牛、野马、鹿、狍子, 甚至虎、熊、狼等猛兽,也成为他们猎取的对象。这些猎物的肉供食用, 皮毛供防寒。在夏季他们则多从事采集活动, 各种植物的果实、野菜、植物的根茎等, 为他们提供了另一种生活资源。

 至今“安图人”的史料发现虽然不多, 但意义重大, 它填补了旧石器时代人类历史在延边地区的空白, 证明了早在26千多年以前,延边就已经有人类在布尔哈通河流域生息、繁衍, 并为我们现代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信息。打开布尔哈通河这部历史长卷“安图人”这一页, 阅读着老祖宗遗留的信息,令人浮想联翩。我们既为布尔哈通河畔悠久的人文历史而骄傲,又多么希望能找到更多, 更丰富的延边古人类活动的踪迹呀! 

 

 

 

五虎山及其山城

 

 当布尔哈通河蜿蜒流入安图县石门镇境内时, 顺流向前望去。只见有一座巍巍大山横挡在河流的正前方, 这座大山名叫五虎山, 又叫五峰山。山势拔地而起,横亘在布尔哈通河河谷之中, 远观像一座大门似的封锁住了河流去路。其实不然, 河流流到山下向右折转, 沿着一条窄窄的山峡,七扭八拐地从大山的缝隙中钻了过去。

 布尔哈通河从哈尔巴岭下来, 流经安图县亮兵镇时形成一块平原,等流到与明月镇交界处,被龙山一截而断,过了龙山才又形成了县城明月镇平原。出县城流到石门山这是第二“截”, 当河流越过石门山进入石门镇, 两岸又呈现出宽阔富饶的河谷平原,这三块平原是安图县的粮仓,盛产水稻,而以石门镇平原为最大。流到了高大的五虎山前,这已是布尔哈通河的第三“截”了, 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可是肥沃的河谷平原到此却被五虎山一截而止,从此河水便进入深谷急峡。

 五虎山是一道颇有名气的大山, 雄美壮观的景色令人望之心醉。从远处望去, 东西走向的5个山峰一字排开, 突出于群山之上,云雾之中,最高峰海拔722米。春夏云雾缭绕, 周围群山簇拥, 5个山峰浮现于云雾之上, 好像大小不等的5只老虎, 时隐时现于云雾中。当秋霜初沐, 五虎山则变成了五花山, 暗红的柞树, 苍白的山榆, 柠檬色的落叶松,像火一样的枫槭,依然青翠的红松和冷杉等树木,层层叠叠,把五虎山打扮得五彩缤纷,生机勃勃, 其时五座山峰就像五个花老虎似的绚丽。到了冬季, 大雪封山, 五座山峰又变成五只巨大的银老虎 横卧在石门镇平原的尽头,更为壮观。

 五虎山又以险峻而闻名, 长图线铁路到此, 被大山挡住, 只好随着折转的布尔哈通河绕山钻峡而行。可是图乌公路(图乌公路现已更名为珲乌公路)却无法与依傍着窄窄山峡中的铁路相争,只好盘山越岭而过。于是在五虎山这道大山上盘旋着一条奇险无比的公路, 人称“十八盘”。过去,历年来都是交通事故多发地段, 南来北往的司机, 提起“十八盘”莫不胆战心惊。直到199411, 修成了958米长的五虎山隧道, 图乌公路从五虎山腹中横穿而过, 这道天险“十八盘”才終于变成了历史。

 五虎山不仅以雄美险峻和山下肥沃的平原而闻名, 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存更令人神往。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五虎山上有座古城。其城墙依托极其险峻的山脊走向修筑而成。除了不易攀登的高峰和悬崖峭壁地段外,其余各处均用石块垒砌成墙,不过原古城墙现在多已塌落湮没,仅在南墙中部留有较完整的一段长约15, 城墙外侧高17,内侧高0.6,顶宽1.2米。

 从山城遗址可看出, 城门有两个, 一个在西南部沟内, 宽约3, 两侧有宽7米,高3.5米的石墙,北侧墙长20, 南侧墙长100, 两侧末端均衔接在石砬子上。另一个城门在五虎山北部,第三和第四峰间的山口处,在这个门址外面还附有略呈半圆形的石砌瓮城。

 山城的城墙上还有瞭望台等设施, 城内有房屋遗址十余处。五虎山山城地势险要, 气势雄伟,在延边地区少见。此山城始建于何年, 尙无确论, 但根据山城的形制和附近古迹分部情况, 考古人员认为, 可能是渤海时期的古城, 辽金时仍沿用。五虎山山城为什么一直受到古人的重视,因为此地是吉林、敦化通往东部边疆的必经之地,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雄峻的五虎山山城扼此水陆要冲意义巨大,很可能是古代的一处军事要塞。

 奔流不息的布尔哈通河, 如果你是一条长长的录像带该多好!今天我们只要把你重放一遍, 关于五虎山这一段, 不知有多少威武雄壮的故事会重现,不知有多少神秘的谜底会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