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天地

文史天地

延吉最早的公立学校─北山小学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7-19 11:41:10

 

 

延吉最早的公立学校

 

─北山小学

 

 

李无畏

 

 

北山小学,因其座落于延吉市区北部小山丘而得名。它是延吉最早的一所公立小学。它创办于何时,至今尚有争论。有的人认为它始办于1901(光绪二十七年)1021日,当时称为“学务书院”,但未见史籍记载;另一说,认为它创建于1904(光绪三十年),此说见于《延吉县志》。因《延吉县志》写作年代较早,这一说是可信的。

《延吉县志.教育》载:“经延吉厅函(抚民同知)陈作彦(倡议)组织成立,名为中学堂。”当时,延吉中学堂的行政事务由堂长主持,学制5年,分普通、蒙养两个班。普通班的课程设置:修身(讲授《养正遗规》、《从政遗训》等内容)、谈经讲经(讲授《左传》、《周礼》等儒家经典著作)、中国文学、历史、地理、算术、博物、物理、化学等课。由于师资奇缺,有些课程无法开设。按照开办中学堂的宗旨,学堂学生将来的出路主要是做清政府的地方官吏、从事各项实业,有的则考入各高等专门学堂,继续深造。这么高的培养目标,在当时是难以达到的。蒙养班是中学堂附设的幼儿教育设施,但又不同于今天的幼儿园。它的招收对象大多是10岁以下的儿童,学制4年。按照规定,它的办学宗旨十分明确:“保育教导儿童,专在发育其身体,渐启其心知,使之远于浅薄之恶风,习于善良之轨范”。蒙养班的课程有4门,即游戏、习字、谈话和手技。这在当时延吉的学龄前儿童教育上也是独出心裁的,因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北山中学堂虽然是“官立”的,但其经费来源不只是延吉厅的拨款,还有另外两条途径:一是靠地方上的富裕大户和绅士按《中学堂章程》捐赠款项,金额多少不限:二是收取学生按期交纳的“束修”(学费)。当时规定:普通班学生每人每月交2元大洋;蒙养班学生每人每月4角。这个数目对贫苦人家子弟来说,仍是交付不起的。所以,中学堂的大门还是为有钱人家子弟开的。不管怎么说,延吉北山中学堂的创立,在延吉早期教育史上仍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是贯彻清学部于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的产物;另一方面,它标志着延吉新学教育真正开始。所以,是当时延吉教育界的一件大事。

在地处边陲之地的延吉,开办这样规模的学堂,不免有些仓促之处。所以,开办不久,即显露纰漏,到后来则境况愈趋不佳。19077月,延吉厅抚民同知阮忠植视察了中学堂。他发现学堂师资匮乏,办学条件又十分简陋,培养出来的学生水平较低,与中学生之称不相称等问题,下令将中学堂改为两等小学堂。这样,延吉北山中学堂遂称为延吉官立两等小学堂,设初等、高等两个班。初等班学制5年,收79岁儿童入学,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算术、中国历史、中国文学、格致、图画、体操;高等班学制4年,学生每周上36节课,必修课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有时还加授手工、商业等随意课。

延吉官立两等小学堂的教学方法虽然较旧私塾有所改进,但还是没有摆脱旧的教学框框:教习仍是在讲堂上一味灌输,学生则死记硬背。学堂的堂规也很严厉,虽然名义上废除了体罚,但罚站、“禁假、禁出游”等私塾先生的管理办法仍然盛行。学生所受到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1908年,吉林边务帮办吴禄贞亲自视察了学堂。“因鉴该校日形废弛,遂即拨款改组规模,始稍完备”(《延吉县志.教育》)。这样,学堂在地方官员的关照下,有了迅速发展。到1909(宣统元年)11月,学堂有初级班学生30名、高级班学生40名。这在当时的延边可算是一所不小的学堂。这一年,两等小学堂的堂长是王嘉英,教习有张树谷(兼学监)、常占勤、王炳之、陶荣生、郭毓万,副教习有王树滋,还有义务医员尹襄、庶务姜汝宽、书记王悟以及7名杂役。

19l0年,延吉两等学堂境况又趋不佳。3月,由于学生寝室年久失修,四壁透风,致使7名学生受风病倒。学堂只好向延吉府请求修理学生寝室。4月又因经费困难,裁去教习郭毓万。学堂由于管理不善,迭相更换堂长:4,延吉府决定由方培良接替温迎辰为堂长。由于经费困难,19093月创立的半日学堂也在本年并入了两等小学堂。这个半日学堂类似今日的夜校,主要招收幼年失学者。它的停办,无疑是延吉社会教育事业的一项损失。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两等小学堂在同年3月颁布的《勉戒学生规则》,它计有10条,对于约束学生起了一定的作用。

1911年初,温迎辰再度出任堂长。但这时的学堂已是民心涣散,学生和教习数大减。据7月的统计,学生只有54名,教习3名,管理员、杂工6名。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推翻了延续267年的清政府统治。这种飞速发展的革命形势,使北山小学堂师生异常振奋。他们分别以各种形式遥相呼应;内地来的教师和学生迅即离开学校到南方参加革命活动,留下来的也罢课、罢教,有的还一走了之。这所原来书声朗朗而有生气的学堂变得死气沉沉了。学堂徒有其名,被迫停办。

民国元年,延吉府代理知府关云从视察北山学堂。8月,他拨款整修了北山两等学堂,并从河北、辽宁招聘几位教习,按两等小学建制,又招收了高等两班学生。学堂开始恢复正常教学秩序。11月,按民国政府指令,学堂去掉“官立”字样,改称延吉府立北山两等小学校,主持校务的堂长改称校长。这一年,按照民国政府教育部指令,学校进行全面改革:停止使用清政府学部颁行的教科书,改用符合民国革命宗旨的教科书;在初等班允许招收女学生;禁止体罚等等。这对学校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民国22月,延吉府决定,将延吉府预科工业初等学校并入北山两级小学。其学生经过考试,编入北山小学高等1班。延吉府预科工业初等学校创办于19113月,原称延吉府初等工业学堂,学制3年,学生除学习国文、算术等普通课程外,主要学习土木等实业科目。它的并入使北山小学的规模扩大了。   

同年,延吉府改为延吉县,北山小学又改称延吉县立第一初高等小学校。

到了191411月,北山小学已具有相当规模,成为延边地区有名的两级学校。学校有初高级班各两个,学生151名。校长是常占勤,教员有9名。

据《延吉县志》载,191412月,当时的延吉县立第二初高等小学校由于经费极度困难,并入了北山小学。第二两等小学校原址在北山小学东侧,它是由陶彬倡议,在190912月开办的,最初称延吉垦民规范学堂。这所学校并入北山小学之前,校长是程余胜,教员有鲁忠善、许清钧、徐光第、蔡天极。

19156月,在全国人民反对袁世凯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斗争浪潮影响下,局子街(延吉)各界群众齐集于北山小学,不顾官方的阻挠,毅然成立救国储金会,发起了反日爱国储金活动和提倡国货、反对日货活动。北山小学的一些师生也积极投身到这一活动中。他们贴标语、搞讲演,对广大群众进行了反日爱国宣传。

19177月,北山小学举行校庆l0周年纪念会。这次校庆活动,以阮忠植改设官立两等小学堂为建校日期。纪念会开得很隆重,一些地方上的官员和校友也赶来参加活动。这样,北山小学得到了一笔办学经费。

1918年至1919年,北山小学处于动荡不定的状态。191811月,校长王墨璋因故被免职,霍万程接任校长。19191月,霍万程又辞职,延吉劝学所劝学员王宗智代理校长职务。不久,张主权代替王宗智任校长。7月,张主权又辞职,刘景龄接任校长。

这一时期延吉的反日爱国运动日益高涨。19193月,北山小学一些学生和道立二中学生一起奔赴龙井,参加反日大示威。518日,又参加了道立师范学校声援北平学生爱国运动的反日大示威。不久,又有一部分学生罢课,参加延吉学生团,发表宣言,散发传单,显示出学生们的爱国精神。

北山小学在这个时期改善了学生福利与文化设施。据载,1919年设一所理发部,由学生轮流服务;增设一处学生阅报室,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

19203月,校长刘景龄辞职,由仲伟仁接任。从此,北山小学进入稳步发展阶段。据民国十四年延吉县教育委员霍万程所编《延吉县北路各区学事年报》记载,当年,学生有326名,年使用经费为6 748元。校长刘锡龄(延吉人,省立师范学校毕业),教员有于希伊(榆树县人,省立一师毕业)、王国骏(延吉县人,延吉道立中学毕业),李延瑞(延吉县人,省立四师毕业)、索明(奉天人,奉天高师附中毕业)、张万春(奉天人,省立一师毕业)、杨振声(延吉县人,奉天铁岭师范学校毕业)、杨荫榆(延吉县人,延吉道立师范学校毕业)、王继尧(省立四师毕业)、田文炳(延吉道立中学毕业),王墨林(省立一师毕业)

19267月,宋振铎(星池)任校长。他到任后,整顿学校,采取民主治校方法,鼓励学生奋发学习,报效国家。对教员则提倡研究风气,关心国家大事。从此,学校的风气有所好转。但是,他的做法惹起了一些人的嫉恨,不得不在1927年辞去了校长职务。接任校长职务的,却是思想反动的刘景(字庚辰)。他上任后,压制民主,甘愿充当地方当局的走狗,“侦查”有排日情绪的学生。因此,一些学生的反日活动,不得不背着他开展,颇受影响。

1930年春,北平香山慈幼院毕业生、共产党员刘建章从延吉监狱获释后,来到北山小学任教。他化名刘光公,以国文和体育教员身份作掩护,担任中共北山小学地下党支部书记,支部成员有教员曹朕夹、徐振基、贾庆云、学生李世风。此时,北山小学亦有国民党党部,周秉谦任党部书记,成员有2名教员。

5月,中共延边特支在纪念“五卅运动”之际,准备举行一次以龙井为中心的“五卅”暴动。北山小学的地下党员也积极开展了活动。529,曹、徐二位教师召集部分学生,研究第二天怎样通过烟集河到公园进行游行的方案。这个消息被思想反动的校长刘庚辰探知。他大为恼火,马上宣布将曹、徐二位教员开除出学校。不久,刘庚辰又伙同警察来抓刘建章,刘建章不得不出走。1930年夏季,发生反日暴动时,曹朕夹身穿朝鲜服装,参加了这次反日斗争。

1928年至1931年间,北山小学在开展所谓义务教育活动中办起了一所民众学校。这所学校主要招收失学儿童,在夜间补习识字、修身等课程。由北山小学教员做兼职教师。1930年招生84人,1931年招生33人。

l931年“九一八”事变一爆发,延吉镇守使吉兴就于919到龙井日本总领事馆屈膝投降,延边遂落入日本人手中。延吉北山两级小学也和其他学校一样被迫关闭,许多教师和学生流离失所。有的则在我党的地下工作者的启发和教育下,毅然参加了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名将李延禄就是其中之一,后来投奔延安解放区参加革命的宋振庭、徐元泉也是在这一时期接受革命思想教育的。

1932年,北山小学复校。在刘景的把持下,学校完全按日本人的意图,把原来采用的教科书全部废止,暂用“四书”来代替,对有反日情绪的学生和教师,动辄以“抗日反满”的罪名开除或送进监狱。即使如此,许多教师仍坚持了各种形式的反日斗争。他们在讲授课文中的岳飞、文天祥等人物时,着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1934年,北山小学仍有一定的发展。高等班学生有91人,初等班学生有482人。它附设的民众学校也得到恢复,当年招收女学生66人,男学生6人。1935年,北山小学学生增至710人,设高等班2个、初等班11个,教员有17人,使用经费达7 973元。

这年,学校完全变成日伪实行奴化教育的阵地。在课程设置上,完全以培养“忠良国民性格之民”为基本宗旨,按193512月公布的《小学校教科书规程》,初、高等小学校必修课为:修身、国语、讲经、日语、算术、历史、地理、自然、实业、体育、音乐、图画。女学生加学家事和裁缝。讲授“修身”课,把泯灭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作为首要任务;历史、地理课,则以割断历史、纂改地理的卑鄙手法,为侵略中国的“合法化”制造了舆论;日语当然是必修课,用作同化中华民族的手段。同时,还强迫学生背诵伪满皇帝的《即位诏书》,每日行“早礼”,定期在“建国体操月”参加法西斯军事训练。对教员的控制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定期进行所谓的检定和考查,还就教员学习日语作出硬性规定。这些当然更加激起了广大师生的愤怒。

由于刘景实行奴化教育得力,19369月,伪间岛省政府下令将延吉北山两级小学改为延吉模范两级小学校,属省立学校。并决定在课程设置、人事安排、经费等方面予以优待。后来出版的《间岛省人物志》特载一篇大加吹捧刘景的文字。当年的北山两级小学和它的校长,在日伪实行奴化教育的过程中处于何等地位,亦由此可见一斑。

193711月,间岛省政府公布《关于新学制移行要纲》,开始全面贯彻满洲国政府于5月公布的“新学制”。19381月,北山小学按照这个“学制”,改成北山国民两级小学(即国民学校、国民优级学校的合称)。国民学校学制4年,国民优级学校学制2年。不久,延吉女子国民两级小学并入北山两级学校。延吉女子两级小学开办于19106月,是延边最早的公立女子小学校,原称“延吉女子小学堂”。20多年来,这所学校培养了大量的女性人才。合并前,这所学校的校长是省立女子师范毕业生巩秀琴。

合并后的北山学校,成为当时延边规模最大的学校之一。1937年,教员有17名,而1939年增至27(4名日本教员),学生数增至l000余人。1943年,间岛省政府又将学校改名为“间岛市立北山国民两级小学校”,把这所学校当做他们重点控制对象。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北山小学回到了人民的怀抱里。在党的关怀下,它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50年,全校有教学班47个,学生2 543名,教职工73名。这在当时的延边可算是规模最大的学校了。由于学校规模大,加上管理不便,经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于1952年设立分校(后改为进学小学)。设立分校后的北山小学还剩下30个教学班。1958年学校有教学班37个,学生2 000余名,教职员工60多人,仍接近1950年的规模。

1966年以后的l0年浩劫期间,北山小学也深受其害。校名被改为“井岗山小学校”。学校的许多教室被拆掉,操场很大一部分被外单位占用。学生在“学工、学农、学军”的招牌下,没有受到正规教育,荒废了一代人的学业。

1976年以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逐步得到落实,教育秩序迅速恢复。1978年,新建了一幢2 200平方米的教学楼。

1981l021日,北山小学举行了隆重的校庆80周年活动。在这所学校学习、工作过的校友、老前辈纷纷以各种形式表示祝贺。原铁道部副部长刘建章、农林部副部长徐元泉寄来了贺信;原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王吉仁寄来了贺联;中央党校教育长宋振庭寄来了校歌歌词,全引于后。

延吉市北山小学校校歌

1.海兰江水清啊,烟霞集云岗,我们北山小学校,在全城先见朝阳。

2.祖国在振兴啊,民族正兴旺,建设四化的苗木,正在茁壮成长。

3.我们的校史值得骄傲,1901年在这个山岗开创,多少师生成为共产党人、多少英才从这里向蓝天飞翔。

4.保卫祖国,保卫边疆,建设祖国,建设边疆,民族友爱,四化富强,携手高歌,同学师长,北山学校,永放光芒。

1983年,根据广大师生和各界人士的要求,校名又恢复为“延吉市北山小学校”。当年有教学班23个,学生1 300名,有77名教职工。到了1987年经过全校师生的精心整治,校园校貌已实现公园化,成为省、州、市的重点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