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香政协 > 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

身之主宰便是心——《追问》读书体会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8-19 09:52:31

  《追问》作为一部口述体反腐纪实文学,通过一批落马官员的口述纪实,临摹他们从破防到违纪、违法的过程,揭示腐败分子复杂的内心变化,刻画他们灵魂陨落的轨迹。真正意义上从侧面体现了内心净化,强大高尚道德情操的内心主宰的重要性。
 
  通读整篇之后,我不仅疑惑:“那些干部,特别是大干部,都是我们羡慕的人生赢家,为什么要做那样的事,把自己搞垮了,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是太聪明还是太笨,是太坏还是太无奈?”

        这是对腐败因何而生的追问,书中并没有通过系统的分析解读腐败的诱因,作者只是通过他们的笔尖,引导我们走近每一个腐败官员的内心世界,用强烈的代入感直击人心。可以看到,他们整个从清贫到贪腐的过车其实都不是一朝一夕、轻而易举的转变,是由于理想信念不坚定、纪律意识淡薄、宗旨意识却是,从而身之主宰开始动摇,一步步腐蚀变质。《危情记》中的庞老板、《无法直立》中的许博士、《四海之内》中的董老板这些“老板们”如同饿狼嗅到猎物的气息,纷纷聚集到他们身边,以金钱、美女等作为“献礼”,此刻,他们纵情享受着权力带来的欢愉,殊不知,触手可及的不远处即是“万丈深渊”。最后,迷失自我。在面对诱惑的那一刻,一旦理想信念稍有松动,原有的价值体系便会瞬间崩塌,歪风邪念随之占据思想阵地,导致三观逐渐扭曲,最终腐化堕落,走向违法乱纪的深渊。《曾记否》中的女书记,一直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信念,然而,出于对亲情的愧疚,她最终没能关紧权力的闸口,为此,辛苦大半生得来的一切付之东流,终究是“黄粱一梦”。

        《追问》一书中官员堕落的原因五花八门,但看似却又都合情合理,或因感情创伤,或因怀才不遇,或因沉浸爱好,或因痴迷权力就能力而言,他们都堪称是当代社会的精英分子,有些还曾为国家立下过汗马功劳,对社会做出过巨大贡献。他们曾经都有着崇高的理想信念、满怀着一片赤子之心,可最终却都走向了国家与人民的对立面。究其根源大都是因为他们放弃了世界观的改造,人生观发生病变,价值观产生扭曲,理想信念动摇所致。腐败因何而生,又如何蜕变,这个过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和追问。
 
  这是对人性如何泯灭的拷问。佛教中将贪、嗔、痴称为三毒,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自己所爱好的东西没有满足;嗔怒是对不合自己心意的憎恨,从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宁;愚痴是指愚昧无知、不明事理。纵观全书,每个落马官员的腐化过程就是他们在面对“贪、嗔、痴”等这些人性之恶,人性逐渐沉沦、泯灭的过程。《最后的华尔兹》中的正部级干部,为了所谓的风雅和浪漫,利欲熏心,公权私用,在奢靡和女人之间越陷越深,此为贪;《曲终人散》中的国企一把手为打造一个属于他的王国,利用权力排除异己,整日玩弄权术、尔虞我诈、狂躁不安,一个眼神便能“杀人于无形”,可谓不怒自威,此为嗔;《四海之内》中的交通厅副厅长最终将人生的溃败归结于朋友,归结于晋升失败,对于作者最后的“人生问答”,他仍然是闪烁其词,无法直面,此为痴。《暗裂》中的高校党委书记,曾经身名显赫,是学术界的明星、教育界的大家、政界的要人,然而,三道灵魂裂痕如同一段人性泯灭的三部曲,逐步使他那原本如名贵瓷器般耀眼夺目的人生最终破裂收场。“万事皆有因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当你的人生埋下了或贪、或嗔、或痴的种子,日后长出的也将注定是恶果。

        《追问》告诉我们,“身之主宰便是心”“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本”在人心,恶由心生,对共产党人来讲,动摇了信仰,背离了党性,丢掉了宗旨,就可能在“围猎”中被人捕获。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功夫,才能防止歪风邪气近身附体。

        □ 州政协农业农村委办公室主任 车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