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会发言

大会发言

关于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建议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2-12 08:46:47

 

关于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建议
 
李树顺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我州的农村社会环境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矛盾,一些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严重失衡,价值取向迷茫。道德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不仅影响我州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也势必会给全州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带来深远的影响。农村思想道德观念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
一是精神信仰缺失。社会的发展和转型极其迅速,人们开始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忽略了精神层面的追求。失去了信仰,就没有了敬畏之心,道德上也就没有了约束的底线,常常是“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形成了狭隘自私的偏执人格。一些农民的公德意识、秩序意识淡薄,扰乱公共秩序、侵占公共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精神空虚导致封建迷信、沉溺赌博等陈规陋习在一些地方死灰复燃。人们没有了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没有了地域文明的骄傲和自豪感,信仰缺失必将导致良知的泯灭和道德的沦丧。
二是文化生活匮乏。在一些村镇,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除了看电视,就是三五朋友聚在一起喝酒、赌博、聊天。乡村没有文化阵地,设施简陋。能够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人才流失严重,已经建成的农村文化活动室,因为运行资金紧张,没有合适的活动载体等原因,常年空置,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农民在农闲时节无所事事,没有集体文化生活,农民普遍没有归属感,精神极度空虚。多数人把获得比别人更多的利益当成自已的生活目标,以至于目空一切,把自己置于最高的地位,养成了以我为尊的偏执性格;农村普遍没能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那些真正让农民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文化活动几乎绝迹,农村成了文明的荒漠,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令人堪忧。
三是道德标准下降。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商品交换的法则也渐渐侵蚀到农民的精神领域,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农民价值取向功利化,不懂得感恩,道德观念存在实用主义,对己有利的则为我所用,对己无用的则束之高阁,唯利是图。金钱成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有些人通过不道德的方式赚取了利益,这种行为不仅不被唾弃,反而在一些群体中被人推崇。有的人当专业钉子户、上访户,以和政府对着干为炫耀的资本;有的人占了集体的便宜,仿佛自己成了英雄,成了能人,其他人甚至争相效仿,由此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群体性道德滑坡;有的人把个别腐败现象和极少数的为富不仁,当成社会的主流,产生严重的仇官、仇富情绪。
四是法治意识淡漠。大多数农民不知法,不懂法。对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知之甚少,更多的人认为法律只是上层用来约束百姓的,不是保障人民权利、义务的。有的人怀着法不责众的心理,组织串联,或者采取极端手段暴力抗法。还有人断章取义,曲解法律。由此造成许多本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问题,演变成了信访问题。人们在法律认识上的误区,形成了一种畸形意识,即人治大于法治,进而产生对人的信赖胜过对法律的信赖。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基层党委、政府的信访工作量以及社会不和谐因素。
五是群体素质偏低。改革开放以后,我州农村人口急剧减少。到国外和沿海地区打工的都是青壮年和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在家里留守的多是文化程度低、弱势和低素质群体。有的人好吃懒做,坑蒙拐骗,见利忘义,败坏民风;有的人为了一点利益,放弃了良知与尊严;有的人为了亲情、友情可以背叛公平和正义,使农村的价值观念严重扭曲,自私心理膨胀,人际关系紧张。由经济利益引起的矛盾冲突增多,小农意识加上攀比风气使宗族之间、邻里之间、家庭内部之间,一些非正式组织之间各种矛盾、纠纷大量存在。
从前,广大农民以可亲、可敬、可爱、可信及质朴、善良的内在品质,形成了中国道德框架的基石,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社会形态的飞速变化和利益的驱使,人们似乎迷失了本真的自我,灵魂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一些直接和农民打交道的基层干部,对当今的农民无奈地发出了可气、可恨、可悲、可怜的叹息。
因此,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激发农民群众诚实守信,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从总体上看,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郊村好于偏远村,富裕村好于贫困村,班子强的村好于班子弱的村,新村好于老村,朝鲜族村好于汉族村。从客观上讲,广大群众也有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道德风气的强烈需求,只是因为氛围不好,客观条件不允许,好的风气形成不了主流,所以要积极发动广大群众参与到道德建设中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把这项工作当成一项长期的事业来做,决不可以搞形式,走过场。
第一,要大力发展生产。古人云:“仓禀实,知礼仪”农民囊中羞涩,自然没有心情谈道德提升,更不可能饿着肚子搞文明创建。要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把农闲变成农忙,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真正使农民的家底变得殷实富裕。要用好用足国家的优惠政策,在落实资金和项目时要有意识的让农民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心和温暖,让享受到政策的农民,用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同时还要不断壮大集体收入,增强集体实力,只有基层组织有钱了,才能有更多的话语权,才能有实力开展更多的公益活动,才能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到乡风文明的建设中来。
第二,要重视精神生活。在农村,信仰共产主义和信仰各类宗教的都是少数群体,更多的人没有信仰。因此,除了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以外,还要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来影响广大农民,使广大农民有一个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把“仁、义、礼、智、信”做为一种信仰,一种追求,把“温、良、恭、俭、让”当做为人处事的标准。农民是最现实的群体,他们常常靠亲身感受来认识社会和改变自己的思想。因此,要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和颂扬群众身边的道德建设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善于挖掘平凡人物、平凡事迹中的高尚道德情操,选准树好先进典型,让农民看得到,学得来,从而引导农村道德水平的提高和风尚习俗的淳化,使道德建设不断进步,不断升华。
第三,要加大资金投入。开展农村道德建设必须加大资金投入,特别是要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入手,着力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既要用好国家转移支付资金做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泥草房改造等惠民工程,也要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道德建设软硬件的投入力度。要培养和建立适应各层次农民精神需求的文化活动载体,让广大农民在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感受文明、享受文化、接受教育,积极参与到公共活动和公益事业上来。比如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农民冬天自扫门前雪,夏天自保门前洁,对于开展文娱活动和公益活动较好的群众组织给予必要的场地、设施、设备和资金支持,用有限的公共财力来撬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顺利前行。

第四,要强化组织领导。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基层组织,要发挥熟悉民情优势,在做好自身道德建设的同时,认真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是要通过农村的群团、各类协会等社团组织,经常性地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教育活动,让农民在自已认可的组织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二是建立道德建设评价机制,利用村民自治的优势,通过村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用共同制定的道德规范来约束大家的行为。三是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到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中来,根据不同时期采取灵活多样的载体,开展一些必要的活动。要因村而宜,找准症结,真正把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全社会都在抓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